“帝王的威仪是自己给的,不是别人给的。”韩健正色道,“如今大魏朝已经安定下来,即将也会国泰民安,以江北得天独厚的条件,用不了几年,百姓也将恢复。到时平定天下也未尝可知,到时你便成为一统河山的君主,谁敢不仰慕你的威仪”
杨瑞登时有些哭笑不得道:“听你这意思,这仗还打不完了是吧你还要打南朝”
韩健撇撇嘴道:“未尝可知。”
“可知什么打北王府一仗,我就不赞同,结果你把北方打的是一片狼藉,让那姓苏的把百姓抢掠干净”
“错。”韩健打断杨瑞的话道,“是鲜卑人,不是安定侯。”
“都一样,他们都是一群贼匪,视百姓如草芥猪狗不如的恶贼”杨瑞怒道,“亏也有你给他撑腰,等他打完仗,还要封他为侯,让天下人都以为他做的事是我这个当皇帝指使的,百姓恨他连我也恨上哼西王府已经平了,你觉得代价是否太大了些现在国库空虚,一地有点灾荒甚至要让百姓流离失所而无人去赈济,如今关中又闹兵变,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来解决,你还想着怎么平南方,怎么一统天下,是否太急于功业而连百姓存亡于不顾”
韩健听出杨瑞的意见,杨瑞毕竟是女子,就算她有雄韬武略也仅仅是在如何安民之上。在之前十几年她与分封在四处的藩王虚以委蛇相安无事便可看出,她无心主动挑起与四王之间的战争,而是想把事情拖下去。杨瑞或许在守成上是个不错的君主,但在开疆拓土上则缺乏魄力,甚至连韩松氏或者是韩崔氏这样本身她看不起的女人都不如。
“瑞儿你当初是什么都不同意,可现在呢”韩健反诘道,“北川不是平定下来鲜卑人不是重新回到草原上强大如斯的北王府和西王府如今都不存,连南王也要在洛阳为质,豫州平定指日可待若一切停步不前,便如同一潭死水,早晚会被别人搅浑在我魏朝动荡不安之时,南朝一直按兵不动,因它内部纷争不止,如今南朝内患趋于平定,新天子登基,惠王临朝执掌兵权政权,正是其需要张开扩张树立威信之时。南朝地处海滨,内不过吐蕃,南不过安南,非高原苦寒之地,则为阴寒泽国之城,且非中原昌明可比。瑞儿你倒觉得,他们要立威,不出兵北上,还有它途可寻”
杨瑞原本也只是气话,却没想到韩健反诘的这么彻底,居然把南朝内政的事也牵扯出来。
她本身也很清楚,在魏朝内部动乱之时,同时齐朝也在动乱中,与魏朝是疆土上的动乱不同,南朝的动乱来自于朝政上的分权。等南朝将分权问题解决,谢汝默身死,朱同敬奔逃,南朝最大的隐患已经解除。若此时北方还是持续动荡不安的话,那北方将会为南朝所吞噬。但好在韩健力主出兵,在短时间内平定了西王府,令南朝没有太好出兵的机会。但眼下还是同样的问题,既然双方都已平内患,有平天下而一统的野心,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先出兵,谁敢走出这一步。
杨瑞气息有些不匀称,其实她也是无言反驳,韩健说的在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这道理也没什么可说的。她本来只是揪着易蝶的事发发牢骚,现在一番说下来,她反倒觉得自己理亏而无从再继续纠缠。
“易布库使这个人,我是要定了。”韩健继续道,“无论她曾经为你做过什么,但将来她还是为你办事,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你也放心,只要你心不改,我们仍旧为一体,你做你的明君,我做人人唾骂的权臣。就算将来你要兔死狗烹,或者到将来你我百年归老之后,新天子要对东王府如何,那也是天数使然。现在我只是要你一个态度,只管做你的冷眼旁观,让所有事交给我来做”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一章江淮无事
易蝶被韩健强留在身边,这些话他既然当着杨瑞的面说出来,就已收不回。杨瑞就算心中再有怨言,也知韩健的脾气,两人在为人处世上都有些倔强,以往韩健只能唯命是从,但现在情况不同,杨瑞虽还是帝王,但军政大权基本都旁落到韩健手上。
之后的事情很简单,易蝶再次进来,杨瑞却是丝毫事情都没交待便让她回去,易蝶心中带着几分疑惑离开,而韩健则近乎是与她前后脚离开了宫闱。
“东王殿下,不知陛下到底要差遣属下去做何事”易蝶一路上有意放慢速度,等韩健跟上之后才问道。
“把本王交给你的事做好便可,其他事你不用理会。”韩健又是一句冷言冷语。易蝶未做迟疑,等韩健过去之后她才跟随在后一同出宫去。
九月中下旬开始,关中征战的将士陆续返回洛阳,这些兵马大都是从洛阳周边征调上来的,而真正从江都征调的兵马则还在关中镇守应付平乱事宜。在江都秋收结束之后,又一批轮换的兵马从江都整顿往洛阳而来。韩健准备将这批兵马调往关中,再解散一批关中西王府的兵马,达到关中守备军的平衡。
鲜卑人也因为一些利益和权力上的划分,加上内部对南征魏朝之事意见不统一,虽然有兵马囤积在草原上,却迟迟没有南下征讨之意。趁着空暇,林詹已经完成对北关一线的布防,有了原本苏廷夏所部兵马的支援,北关东王府的兵马也可说是兵强马壮,只是在粮草上仍旧有些匮乏,还需要前线自行屯田来完成部分给养。而随之内迁而来的渤海国民也分配到北川境内的一些郡府州县,帮助地方上恢复生产。与之前韩健跟杨瑞所商定的不同,韩健给了这批渤海国民足够自治的权力,没有打散其原本宗族的结构,让他们自行组成村落,连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障。
虽然韩健给前线上的态度和吩咐是如此,而朝廷也颁布旨意这些渤海国民等同于魏朝百姓。但在十几万渤海国民内迁安顿下来之后,还是受到不同程度的抢掠和滋扰。尤其是原本苏廷夏所部的人马,完全当自己是天朝上国的士兵,好像对战败国拥有一切一般。之前苏廷夏为了让他的人马忠心为他效命,对于其所部甚至奸淫掳掠之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本身渤海国民被收缴了武器,又内迁到中原人生地不熟,面对士兵的抢掠根本无从反抗。
地方官对于军队上的事根本不敢过问,林詹又在北关一线无暇分身理会。以至于地方上出了事,事情只能奏报到洛阳来等候韩健和杨瑞的意见来处理,事情发生多日,地方上仍旧有抢掠和滋扰之事的发生,不但体现在渤海国民之上,就连一些残存的北川百姓,有的刚回迁到故土,仍旧不被当作是魏朝的国民。
杨瑞在短暂的休养之后。身体基本恢复过来,杨曦不能出来帮她分忧。而她跟韩健之间总有中冷战的味道,她便想早些过问朝事。而关中叛乱和北方发生士兵劫掠百姓之事,在她看来也是恢复理朝的契机。一连几日,杨瑞都召大臣到烨安阁叙话,商讨对于两件事的处置方案。
韩健则基本未出席。
不是韩健对于此事不关心,而是韩健不想过多出现在杨瑞面前。一来是杨瑞有意要恢复理朝,让天下人知道她这个女皇除了会生孩子同样也可以打理朝政,这时候韩健进宫会更多给杨瑞压力,也会带来外间的流言蜚语。在杨瑞跟朝臣商讨出详细的对策之前,韩健提前已经有了动作。关中方面已经让韩崔氏和韩昭氏加紧平叛,以招抚为主,对于降而又叛的将领和地方官和给出格外优待的条件,对于其部属也给了优待,基本是投降不杀且可官复原职。最开始时这令叛军很嚣张,以为是朝廷和东王府软弱才会给出如此的让步,但在交锋之后,察觉到即便是一介女流之辈的韩崔氏都能将兵带好,他们便心生忌惮。而之后几场小的交锋,韩昭氏以主力三千骑兵为先锋,先后收复了叛乱的几座县城,叛军则一路败退向西北,不敢再有动作。
此时叛军背后正是洛夫人和李云朝思暮想的西凉旧地。
东王府留守在关中的人马算不上多,江都兵马为主力有一万多兵马,还有原本苏廷夏所部的两万多人马,加上西王府降军尚且未被解散的也有两万多人马,总共有五万人马留守关中。但这五万人马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分别镇守在关中主要的郡县做守备,韩崔氏真正可以调动来平叛的也只有一两万人,叛军最开始只有几百人,但在募兵和争取到一些西王府旧部的支持后,人马快速扩充到一万多人马的样子,但相比于朝廷和东王府兵马的锋锐,叛军更鱼龙混杂一些,因而在交战中屡次落败。
韩健很清楚,虽然现下关中战事没有多大的波澜,战事都以胜利而结束,但叛军崛起往往也只需要一场胜利。很多关中百姓对西王府还是有根深蒂固的义,且叛军推出已经作古的西王杨平举的儿子来作为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