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8(2 / 2)

现在首先解决的失重问题,陈惜是用了一种视觉欺骗的办法。

毕竟,大银幕上的失重,其实是画面视角的失重,而不是真的失重。所以,这些太空片创作者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变换的视角问题。陈惜用的就是之前的地心引力用到的办法,用灵活精准的iris机械臂来承托起演员的身子。

这种iris机械臂拥有4米秒的运动速度,运动半径达到31米,动作精确到004毫米,多达7个关节的轴心,并配有一个超过10米的轨道,足以完成各种复杂的而且精细的动作,拍出随心所欲的各种刁钻角度的镜头,所以这种东西的存在,就是方便导演和影迷,但是折磨演员的。

在这一点上,刘徳华和章梓怡将会颇有体会。

陈惜之前想要让章梓怡去健身,事实上除了他想要章梓怡到时候呈现出来的身材比较完美之外,也是为了能够让她真正适应这样的一些东西。

不过,这点儿对于整个特效公司来说倒也不是大事,毕竟cg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繁衍到了巅峰,很多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了应该怎么应用,很多东西都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现在最让特效公司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陈惜的灯箱的制作

所谓的灯箱,就是一个巨大的箱子,在这个箱子之中,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摄影棚。

灯箱高是几米,在灯箱的四周是由180万个小灯泡组成的,每一盏灯都能够独立控制,按照电脑程序的要求变化这个灯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事实上,这个灯箱就花了陈惜三百多万,贵的要命

而这个钱是必须花的

这个灯箱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毕竟,地心引力大量的cg制作带来了另一个难题,这就是如何让实拍画面与cg环境合成得天衣无缝。演员的打光通常都跟cg环境不同,而如果灯光不对的话,合成后的效果看上去便会不自然。这就要求必须寻找到匹配实拍光照与cg环境光照的办法。

所以这个灯箱总算是出现了。

这个装置的四壁全部由ed屏幕构成,播放着模拟周围环境的视频或者图片,用机械臂控制的镜头就在这个空间里灵活地旋转。视效团队负责在ed屏幕上打出虚拟场景的图案,匹配演员的主观视角。这样ed屏幕上显示的画面就会照亮演员,让演员置身于环境中,这就像是太空在围着演员转一样

当然,这样的事情虽然方便了摄制组,但是对于后期来说就是一件相当蛋疼的事儿:本来如果是用比较简单的机械臂打光的话,那他们到时候抠像很容易,但是现在他们要面对的却是光源复杂的灯箱要把这些东西替换成漆黑的宇宙,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抠像的原理比较广泛采用的都是利用颜色的不同来实现的,所以背景的光源越是复杂,想要完成抠像的过程就越是艰难。

这一点不知道被特效公司的人骂了多少句,但是不管他们怎么说,也不得不承认陈惜在地心引力上使用的一些东西的创新性。

灯箱就不用说了,这绝对是影史第一次,以后很可能其他一些太空片也会被这个电影的拍摄手段影响。

而机械臂上面的使用,也是太空片之中的一个不错的突破。

毕竟以前想要解决失重的问题太麻烦了,哪怕是到了诺兰的盗梦空间,失重都要用钢丝吊,画面表现是平行于地面的,在拍摄的时候就要把演员吊半天,这对演员的要求太高了。

曾经的阿波罗十三号的失重场面是最真实的,因为本来就是在失重环境下拍摄的:剧组毕竟得到了美国航天局的赞助,于是直接用了一架航天飞机,这架航天飞机在一些原理的支撑下,可以通过在大气层中的活动实现25秒钟的失重,剧组居然就是利用这25秒钟的时间一点点拍出了那个片子

而且那样的25秒钟的失重,就是几十万美金的灰飞烟灭

而现在地心引力的方式,却也是一种小颠覆

第三一五章艰难但令人震撼的拍摄

曾经的阿波罗十三号是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借助了航天局训练宇航员的“呕吐彗星”的装置来拍摄电影内容。

这个“呕吐彗星”是用一架波音飞机改装而成的,能够在下落的过程之中,得到接近25秒钟的失重时间,只不过这样每一次失重都是有钱任性的人才能够勉强支撑的,最终阿波罗十三号在其中拍摄了600多次失重才总算弄完了那个片子

当然,这可能在一些人眼睛里会觉得有点可笑,为了一部电影居然那样兴师动众,而且还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但实际上,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样拍电影其实是一种真正的用心,无论如何都能够经得起推敲的用心。

不过,在陈惜的地心引力之中,这个问题他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用机械臂。

这样的奇思妙想让特效组这边过来的人都感觉到很棒,陈惜的这种办法真是超出了他们之前想到的那些。

但是还不仅如此

虽然说他们对于灯箱的创意,打心底里感觉到麻烦到极致,可是从电影工业的角度,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创举。

陈惜这么做,摆脱了很多的东西,也能够让更多的事情成立。

地心引力正式开始拍摄

其实很多时候,一部电影真正最受到折磨的往往都是导演,哪怕演员们需要克服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是这其中的特别多的事情真正实现还是得放在导演的身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心引力也是这样。

但是当有的时候,一些电影需要玩弄很多东西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更重一些的任务压到演员的身上

这就好像是成龍的一部又一部的成功电影。他那种不用替身的拼劲会让整部电影增加光彩,但是演员本身在其中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当恐怖的。

也好像是阿汤哥的碟中谍5,这部电影之中,已经接近六十岁的阿汤哥,依然还要上演扒飞机那样恐怖的戏码,虽然说当时的阿汤哥还是最终决定要表演,但是在表演的前一天晚上他还是失眠了。

毕竟这种戏份,无论是在安全上做出多少的措施,也依然没有办法保证他的绝对安全,否则。如果真的有安全措施就不会出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