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39(2 / 2)

“我去”正准备借机跟湘云讨论一下阴阳和合之理的李安然,看了看时间,没好气地说道:“搞什么啊,都闹了一天了还让不让人轻闲一会儿了难不成,这是来兴师问罪的。”

“少爷,袁道长和李道长都是有道高人,这么晚上门必有要事,你还是先忙正事吧。”抱着自己小白虎的湘云,哪还不知道自家少爷有啥企图,当下凑上了轻轻一吻,说道。

“好我先去看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回头再和云儿好好探讨一下阴阳和合的道家至理。”一把将对方揽到怀里,不顾因为被挤着而发出不满叫声的白虎和雪豹,李安然先来了一个法国湿吻,然后才哈哈一笑,转身去了前厅。

对于袁天罡师徒的登门,其实不用猜李安然都知道所为何事。之前验证了丹药乃毒药的事情,虽说让道门外丹一脉的下场很凄惨,但说白了也算是咎由自取。

天知道那些个利用矿石、重金属甚至毒物炼成的所谓灵丹,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害死了多少人。在李安然看来,能够早日肃清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袁道友、李道友,有礼了,请坐。”来到前厅的李安然,按下心中的不满,行了个道家的稽首礼之后,说道。

“见过真人。”袁天罡和李淳风一同还礼道。

等下人给自己上了茶之后,知道这两位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李安然,直接将下人们都打发走,然后才说道:“不知二位道友,趁夜而来所为何事”

“还请真人见谅,贫道师徒之所以此时上门,实在是无奈之举。”袁天罡说着,就将下午验证完那些灵丹只会害死人并不会治好人,以及圣上下了诏书之后,皇宫、民间还有道门一系列的变动捡重要的给述说了出来。

当听到就连袁天罡所在的道观也因为这次的事情走了几个道童,特别是原本还算兴旺的香火也一下子衰败了不少之后,知道这事儿完全可以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李安然,虽说并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但多少也有些过意不去。

“好叫真人得知,从隋文帝开皇元年以来,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佛门的兴起已经让道门一脉吃了不少的苦头。而这一次的事情,更是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

“贫道这次来,实在是想问问真人,这道门一脉到底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既然上界真实存在,又为何对下界的道有苗裔不闻不问”脸色悲苦的袁天罡,直视着某人问道。

“佛门的兴起”原本还在猜测对方找上门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李安然,看着袁大天师脸上的神色,心中不由想着:“该不会是想请我出山,重振道门一脉在大唐的影响吧”

“没错,佛门,化外之教,在传入中原之后很快就借着自身的教义开始流传开来。那时,我道门一脉并没有将佛门放在眼里,到了现如今,却已经是”袁天罡正色说道。

“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道友又何必介怀呢。”差一点把霹雳布袋戏中某位大佬的诗号给顺嘴说出来的李安然,及时刹住口,说道。

通过这段时间对眼前这位上界仙人的调查,袁天罡本来就没有天真地认为,只需要自己说上两句话,对方就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反应到也不算意外。

“真人,并非贫道介怀,只是看着佛门越来越兴盛,而道门却越来越衰落,贫道实在是放不下。”端坐在太师椅上的袁天罡,直直地看着对方,说道。

“袁道友,同为道门一脉我明白你的心情。”眼瞅着这话越说越朝着自己之前猜测的方向发展,可不想介入这宗教之争的李安然,连忙说道:“只是,此乃天意,我等又能奈何。”

“天意不知真人能否言明”压根没想到道门的衰败居然会是天意的袁天罡,愕然之后,与徒弟李淳风面面相觑的眼中满是不敢置信的神色。

对于佛道之争的事情,李安然虽说并非历史和宗教专业出身,但多少也有所耳闻。特别是同样身为道门一脉的爷爷,就曾经在闲聊的时候谈到过历史上几次道家的劫难。

远得不说,就拿大唐来讲。别看在李渊和李世民这两代帝皇的手上,一直都是以道家为尊。否则,也不会形成服用丹药来求取长生与治病的不良社会风气。

可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登基之后,却一改前朝李家尊道之兴地,而是兴佛而灭道,据说这位女皇帝还曾经伙同佛教徒伪造佛典,说是佛典早有昭示女主临朝,来为自己的篡位行为粉饰。

考虑到这次的事情再怎么说自己也确实脱不了干系,再加上自己道门一脉的身份其实也算不上杜撰,毕竟爷爷李归真可是把纯阳一脉的衣钵都传给自己了。

于情于理来说,自己都没有任由道门一脉就此沉沦下去的道理,想到这里,李安然也只能做出该补救还是得补救的决定,可该怎么补救却需要好好斟酌一下。

第240章封神演义

中国道教的来源,从传统上来说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起于古代的神道,这一部分牵扯到了最为古老时期,人类对自然气候的敬畏而产生的一种膜拜行为。

什么风神、雷神、水神、火神,甚至以各种强大的野兽,未知的神秘事物等等,真要追述起来的话,基本上都可以归类到这个方面,同时也被道教所吸纳为己用。

至于另一部分,则是源自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真正的道家思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而道教几乎都奉老子为教主。

但又有说,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应该是太平经,而此经完成于东汉时期,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则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可相对于道教复杂的理论、越然物外的追求以及更加庞大的神仙体系来说,佛教的教义就明显更贴近于大众,更以人为本。比如,巧妙地利用了世人皆怕死的念头来拉人气。

别看这个经那个经的,其实说来说去,有很大一部分的意思都是指相同得。用俗话来说,就是这人啊,生来就是受苦得,生老病死是苦、爱恨别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