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47(2 / 2)

这个问题,赵无极看到了,而且看得极其深刻,但此时的赵无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么庞大的人口,如果突然涌入城市,城市就根本养不活他们。农民进城,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经济以及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容纳规模。

不过,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但局部和部分的问题,赵无极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

由于华夏比历史同期的工程建设更多,赵无极建议在农村实行“以工代赈”制度。以工代赈,华夏也是有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福利,反而带来的是负担。

赈,基本含义是救济。以工代赈,也即没有钱上交时,可以出劳动力来抵应该上交的钱。这是以工代赈的本义,在旧的时代这样做,确实没有错。

但是,新社会的“以工代赈”,理当有另外的意义:即,你们家实在是穷,穷得揭不开锅了,政府直接给你拿钱似乎不好,现在政府给你一个活路,如果你愿意去干,干好活后可以领取相应的薪水,这薪水,等于是赈济你的。

而赵无极以为,这个新的意义,在新社会下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否则,如果按旧时代的意义实行,新社会的新又在哪里呢或者,在数千年的华夏历史中,这种新的以工代赈也曾实行过,譬如官府让流民修建水利,每天给几碗米之类的。

赵无极的“以工代赈”理念,在系统“方案优化”功能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华夏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遍布城乡的路桥整治,遍布全国的城镇的环境卫生等,都需要由政府主导来推进,而政府在主导之时,专业的问题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打理,但一些非专业的工作,却可以交给就近的农民来打理。

虽然后来的农民工其实也是做的这些事,但那是市场的手段、自发的情形,如果有政府力主推动,既不失为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又为华夏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路径。

赵无极也不是没有想过凤山的经验。凤山经验的推广应该有很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市场要激活起来,譬如凤山豆干合作社,完全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提前在市场形成了效应与口碑。事实上,在凤山之后,也有很多乡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可是,他们搞的类似机构其效果并不明显,或者小打小闹也行,但要想发大财却难。

此外,像凤山的山珍,其道理也一样。后世的人工木耳产量很大,而且在华夏形成了一项重要的产业,但那同样得依赖于市场的培育。而且种木耳的农民,也只有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所谓的种养殖业大户,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效益,否则,还不如出去打工。

有一个建议,赵无极认为自己提得非常好,那就是土地问题。赵无极的建议是农民的土地作为承包地,或者作为集体土地,一旦成为商业用地之后,其溢价部分,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分红”比例,而不是以几千块钱一亩从农民手中强行收购。

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赵无极才明白,此时农民卖一亩地收了几千元,好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农民由于不善于经营,这几千块钱要么拿去喝酒,要么拿去打牌,很快,这群人就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失地农民”,生活无依无靠。

事实上,在任何一座城市新建商品房或相关的城市设施时,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附属的商业设施,而这一部分商业设施,建设成本很低,但这部分设施的“分红”,却足够养活失地农民及其家人了。

第504章委托培养

如果有人统计过华夏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数据,人们就会明白,在华夏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里,农民做出的牺牲最多。

当然,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农民都会面临一个背井离乡的问题。不过,有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却尽可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譬如海峡对面的那座小岛,无论是现在还是农民的农民,或者已经进城了的上一代农民和二代农民,他们的利益都是得到了充分保证的。

华夏的农民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而且还抱着“民不与官斗”的传统思想,可谓是温良恭俭让的典型,非常有利于统治与管理。但这绝不是牺牲农民利益的理由。

此外,赵无极关于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还有一些建议。譬如矿山,华夏的国法规定矿山属于国有,这本没有错。但是,国有并不等于身居矿山之处的农民得不到一点利益吧

因此,赵无极建议道:大型矿山由国家主持开发非常有必要,但在利益分配时,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大型和超大型矿山的利益分配,适宜以市或县境内的农民为受益范围;中型矿山的开发,适宜以县或乡境内的农民为受益范围;而小型矿山,赵无极则直接建议,其受益对象为乡范围的全体农民,至于开发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运作,国家只是对其产业、安全等进行政策或法规上的管理最好。

至于微型矿山,则以村为受益对象为最好,因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其实是以村为单位的。

大中型矿山的农民受益问题,是指国家在收取资源税时,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要一次性直接将收益分给农民,而不是给当地政府。

至于政府如何从大型矿山中获得收益,华夏并不缺少这方面的政策,各类税费。向来是中央与地方分成的,地方政府完全可以从中受益。

这样的建议听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实际上拥有极强的操作性。农民一次性的收益,也并不是指的现金,它可以是某项产业的“股份”,可以定期和长期分红。

对于如何让农民介入市场化运作,赵无极也提了一些建议。那就是农民的固定资产。譬如公路边的一幢砖瓦房,只要其还另有房屋,可以允许其作为固定资产向银行贷款,以获得商业上的启动资金。

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政策上应该有这样的考虑。至于其中的风险,肯定是有的。不过是操作层面的风险罢了。而且,农民也只有经历过商业风险,才会成为新的商业时代的人才。

再说,作为政府,怎么能怕麻烦呢。

此前的那些建议,多是关于民生的,而且也是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即便今天不解决,明天也会解决,只要不解决,其问题就会存在。后世直到赵无极重生前,有些问题也没解决,但并不表示那些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国家化大力气去解决也解决不好了。

赵无极最为看重的。或者赵无极最想借重的,是华夏的教育计划。

华夏的教育,后世的诟病很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