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05(1 / 2)

吴朋点点头,即说道,“你把情报放这儿,先退下吧”

吴朋应诺着退了下去。

“贤侄,你说说,对西北面,我们要如何做好”李世民问也同样在想问题的李业诩道。

“陛下,高昌国王麴文泰如此,我们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得采取措施,臣觉得应该让突厥两部的冲突继续,我们也做好出兵的准备若西突厥咥利失和欲谷设冲突进一步升级,到两败俱伤的时候,那正是我们动手的最佳时机,”李业诩把刚刚所想的说了出来,“还有薛延陀部,不能让其坐大,夷男不是让其两子分领两部么,陛下可以分别册封之,让其内部不和再,我们应在北面增加力量,以有效遏制薛延陀,万一夷男哪天昏了头,想玩一把火,我们不得不防”

“言之有理,我们是该关注西北这块土地的时候了,”李世民点头称道,“只是如今我们刚刚经历了与吐蕃的战事,消耗颇多,若连年征战,朝中反对的人肯定很多”

李世民这段时间也接到了不少的关于西突厥方面的情报,他也知道,突厥这两部的自相残杀,正是给大唐创造非常有利的机会,那一片广袤的土地,自汉后,至今还没置于中国的有效治理之下,而如今大唐国力正强,军中能征善战之将无数,此时不解决,还待何时

只是与吐蕃的一场战事下来,用于作战时候的开支,还有对有功将士的奖赏,是笔不小的数目,虽然相对于每年的国库收入来说,占的比例不大,但若远征西域,动用的军队将更多,时间也会很长,所费的的军资数目将是异常的庞大,朝中反对的人将非常多。

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刚刚出征归来的特卫,还有其他几支战力不错的队伍,伤亡情况不小,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整和人员的补充,战力必将大打折扣。

补充特卫的兵员,还有进行兵制的改革,建立几支有非常强战力的队伍,这是迫在眉睫的事。

李世民正如此想着,却听李业诩说道:“陛下,若要对西北用兵,必须一击就成功,因此要动用更多数量的军队,如今我们能征集的常备军数量不多,特卫经此一战,人员折损也较多,所以得补充有效的兵员,不然恐怕无力担负征战的任务,所以今年不是用兵的时候”

“贤侄,考虑问题越来越有头脑了,”李世民呵呵一笑道,“看来领兵出征过几次,各方面考虑的更周到了,如此,谁还能说你不能当这个兵部尚书职呢”

第三卷兵锋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都知道

“陛下,臣年少。实在是无力担负这个尚书之职,”听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急道,“朝中能胜任这个职位的人很多,还请陛下另任他人”

李业诩心里也在琢磨着,皇帝如此说,是逗自己玩,还是真的要把“守兵部尚书”这个守字去掉,让自己实领此职若领了实职,以后再有军功,还如何奖赏朝臣们会如何看太子和其他皇子又会如何看那可是大大不妙的事

不过再一想,这次复职,李世民还是冠自己一个守兵部尚书之职,李业诩心里清楚,皇帝心中一定有另外的打算了。

却听李世民嘿嘿笑了几下后,接着说道:“贤侄,朕也想过,你虽年少,却也有才,担任此职并不为过;但也正是年少,阅历不足。一些事儿的处理上还会欠考虑,如此说来,担此职确实有些不妥。如今朝中有微词的人颇多,朕也你就再主持兵部工作一段时间吧,到时朕另有安排,”李世民像似舒了口气,“朕已经诏令李世勣回京述职了,只不过,即使朕另任命尚书之职,兵部的许多事,还是要你这个侍郎负责,特别是兵制改革的事明白吗”

“臣明白,”李业诩大喜,李世民还真的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推荐,让李世勣回来担任兵部尚书此职了。

“此事,还有今日情报中所提之事,朕还要仔细,与其他人商议后,再进行朝议,凡事你休要与人乱说”李世民瞪了一眼李业诩,已经有些后悔与李业诩说得太多了。

“陛下,臣如何敢乱说”

“各处的情报侦探更要抓紧,朕要随时知道西域一带的情况变化,有何重要情报要随时来报朕,采取何种行动你们自己安排,到时再报于朕即可,”李世民脸上有腾腾的杀气。还有些儿兴奋,瞄了一眼李业诩继续道,“还有逻些城的情报和弃宗弄赞的行踪,朕也要知道”

“是,陛下,只是,若弃宗弄赞不来长安,我们该如何办”李业诩说道,“臣觉得我们要给予其一些压力”

禄东赞被扣在长安,弃宗弄赞一定是不敢来了。

“有何想法你说来就是,这么吞吞吐吐作什么”李世民横了一眼李业诩道,对李业诩这样吊胃口的行为很是不满。

“陛下,臣觉得我们应该在松州和青海一带集结兵力,做出要攻击的准备,让弃宗弄赞感受到压力,如今羊同也在集结兵力,大有与弃宗弄赞抢地盘的味道,这样弃宗弄赞肯定有顾忌,”李业诩小心地说道,“而且,我们青海一带的兵力。基本已经能适应高原的环境,进行征战了”

这样的大事,任着性子乱说,李业诩怕受到李世民的责骂,也就说得含糊,他也相信,若李世民有此心思,一定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世民点点头道,“唔,说得在理,吐蕃如今已经不成气候,定是不能抵挡我大军的攻击此事朕再作考虑”说着即变了话题,“你那稿子带来了吗”

李业诩从怀中取出一叠厚厚的手稿交给了李业诩,“带来了,此是臣与太子、房相、侯尚书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们商议后多次修改后的”

“放这里吧,朕待一会再看,想必也应该差不多了,”李世民示意李业诩把稿子放在案上,拿起案上的一本奏折,“今日我还与你说另外一件事”

“是,陛下,”李业诩一看知道那是自己所写的折子。

“你所说的,要军器监改进生产工艺,实施流行线作业,是这样说吧,”李世民翻开奏折看了看,“你今日与朕说说其中的情况”

“陛下,如今军器监的生产技术还是比较低下,各种武器的产量不高。臣想了一些日子,觉得我们必须得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流水线作业,”李业诩坐直了身子,清清喉咙道,“何为流水线作业呢,就打个比方,比如制作望远镜,一部分人制造镜筒,一部分人打磨水晶,一部分人负责装配,分工而作,这样每个位置的人只要负责自己手上的活,而且通过磨具可以批量地制作,这个阶段完成后,即交给下一个阶段的工匠,比现在一个工匠一手制作整个过程速度快得多,而且什么部件出了问题,也可以追查到具体的人,加以改进”李业诩一边用手示意,一旁解说道。

现在军器监的生产和制作还是依照以往的模式生产,像望远镜的生产,基本都是一个工匠独立制作完成。往往一架望远镜要好多天才能完成,也使得生产效率很低,不能满足军中的要求,至今大唐军中装备的望远镜数量也不多,其他如手雷,指南针,还有箭弩的生产也是类似。这样落后的生产技术必须得改进。

“如此说,是挺有道理的,那就由你和军器监的阎大匠一道试着改进吧,也不要再报于朕了,有什么需要的。你拿着朕的手令,与户部及工部商量即可,我们必须要准备大量的火器,以备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