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爱卿言之有理,你每次领兵,都是以少数的兵力战胜大量的敌人朕同意你的意见”李世民脸上露出笑容。
“但也得防吐蕃人分兵进击我边境其他地方,一定要严令各边州作好应战的准备”
“李老爱卿智虑过人,朕甚慰,朕还想问你,你觉得何人领兵为佳”
“陛下,臣本愿领兵出征,无奈身体欠佳,耐不住高寒,臣荐兵部尚书侯君集”
“与朕想得不谋而合哈哈,”李世民大笑两声,其实早已经和李靖谈过领兵将领的事了,如今只是两人一唱一和地在朝堂上提出来而已。
出征的事儿决定下来,主帅有着落,李世民和众臣双讨论了一番作战事宜。
第二日,朝廷发布出征的诏命,以吐蕃攻击归附大唐的多弥和白兰诸地为由,出兵反击吐蕃。
诏令以兵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特卫将军李业诩为副,并以李业诩为河源道行军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共率步骑六万击之。
兵力比李靖说的五万多了一万
同时令青海李大亮部,段志玄部及其他边州做好迎击吐蕃进犯的准备。
李世民和李靖对大唐军队的自信由此可见一斑,吐蕃三十五万大军进犯,只是派遣了六万的兵力出击
第三卷兵锋第一百一十五章检校行军大总管
侯君集率本部约一万两千余人。比李业诩稍迟一些从长安出发,一路快马加鞭,也刚刚行至成州,离叠州还有近六天的路程。
过了凤州,一路上就看到往叠州方向运送粮草补给的队伍源源不断,一副大仗来临前的样子。自青海一战后,侯君集已经好几年没领兵打过仗了,心里都有些痒痒,眼前这样的景象,让他觉得很是舒畅。
天色将晚,侯君集率部在成州城外五里地方驻扎下来,万余军士并没进城,而是在城外一山坡附近驻营。士兵们正准备埋锅做饭,一天的快速行军下来,将士们都已经很是疲惫了,食物的香味飘来,许多人都忍不住直咽口水。
成州刺史得到消息,率领一些当地的官员来大军营中探望,正与侯君集在帐中聊着话儿。
“报告,将军,长安急报。”一名亲卫匆匆跑进侯君集的帐内,把一份刚刚接到的长安送来的加急军报交给侯君集。
与成州刺史心不在焉聊着话儿的侯君集,一听到长安急报,忙起身从亲卫手中接了过来。
一看,不禁心里一震,吩咐亲卫,“传我命令,马上拔营,连夜启程,往叠州急进”
“是,将军,”那名亲卫转身离去。
“侯尚书,你们马上就走”一脸惊异的成州刺史也站起身,问道。
“军情紧急,必需连夜出发,刺史请回吧”侯君集并不客套。
“来人,”待成州刺史离去后,侯君集再唤人进来。
“再传令叠州李业诩,依原先的布置,让其率诸部先行,本帅会快速追赶上去的,”侯君集差不多是吼道。收到的情报和朝廷的命令太出乎他的意外了,吐蕃人是三十五万大军,已方出动的才不过六万步骑,而且吐蕃人已经在快速行进中,侯君集这个主帅却还在途中,如何会不焦急。
正吃完热饭想好好休息一下的将士们。接到命令后也忙着把刚刚扎好的营帐收起,准备连夜的行军。
――――――――
叠州,特卫军营的主帐内,李业诩正与苏定芳和郑仁泰等人商量军情。
这些日子有持续不断的关于吐蕃的情报传回来,他们正在整理这些情报,进行综合分析。
从收集到的情报上看,吐蕃大军的行进速度并不慢,从原来苏毗部领地的牦牛河畔起营后,已经越过了诺矣江,正折向北偏东方向,准备从前面那座极高山中间几处较低的山谷间穿过,往叠州方向行进。
吐蕃人的形进方向基本探明,虽然情报有几天时间的延误,但数十万大军在高原上也不可能一下子转向,即使是久居高原吐蕃人,终年冰封的雪山也是不会去攀越的,肯定要找地势低的山谷间通过。
“将军,长安急报,”帐外一名亲卫匆匆地跑了进来,把一份刚刚收到的情报交给迎上来的郑仁泰手中,还有一份给李业诩的密令。
郑仁泰接过军报一看。脸一下子白了,却没说什么,把手中的情报交给李业诩。
李业诩接过一看,脸色虽然没什么变化,但心里却在打着突儿。
朝廷下发的诏命里,出征的士兵只有他们这里集结在这里的约五万人,还有侯君集亲率的一万余人本部,与吐蕃三十五万大军相比,实力相差不是一般的悬殊。
“将军,我们要如何布置”郑仁泰在一旁问道。
另外一些将校也满是疑惑地看着李业诩,看到几位主官脸色都有些异常,他们也猜着有大事儿发生。
李业诩又仔细地看了遍军报,确实没错,又拆开密令看了,待看到最后几句话,李业诩恍然明白过来。
这样的布置应该是自己祖父李靖的主意,以少数兵力,在快速运动战歼灭吐蕃人的有生力量,除了他老人家,还有谁敢有如此主意想到这李业诩脸色恢复了轻松。
“各位,朝廷出征的诏命已经下达,战事很快就开始,马上去做准备,稍后即起营”李业诩命令道。
“是,将军”各将校都领命出去。
“妹夫,这也太悬了”待其他将校都离去,只剩三人时,郑仁泰说道,“从地形上来讲吐蕃人更适应这种高地的环境。而且,面对吐蕃如此数量大军的进犯,这些地方的羌人,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