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2(2 / 2)

“翼儿,你可否是信口胡言,真有此事”李靖有些不满,李业诩竟没和他交个底。

“贤侄,你说着,我想起来,是曾听人言有此事,好像是林邑的使臣年内曾有林邑使臣来献火珠时曾有言及,还有人曾因其表辞不顺而要求发兵讨伐。只是当日以为只是大话,没当一回事,待我派人细细详查,然,我等都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情况都不太了解,所以这些情况都忽视了,如此重要的情况,定是要查探清楚来,”房玄龄满脸是赞赏的神色,“贤侄好像还意犹未尽,继续讲”

李业诩没有上朝堂发表演说的资格,这两位大佬正是想听听李业诩当日讲了些什么内容而得到李世民赞许,用以补充他们所提的议案,仔细斟酌后再向李世民提交,朝议时面对其他朝臣们的质询,也多一些辩驳的理由。

“还有即人口如何使人口快速增长,也需要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社会安定了,百姓富裕了,百姓才有安定感,民心安了,人口出生率才会大幅提高,人口才会快速增长。前朝末多年战乱,人口锐减,虽经这些年休养生息,但如今我大唐户口不过三百多万”

“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恢复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特别是人口的恢复增长,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富则国强,国强民更富,国家富裕更是军队实力的根本保证;人口增长了,兵源才能有保证;兵源有保证了,才能应付战事,保卫国家;国家安全有保障了,百姓才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才会使粮食收成提高;粮食供应充足了,天下百姓也更心安,必定会更支持朝廷的政策,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提到人口问题,李业诩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好像于理不太合,犹豫着不知要不要讲

“翼儿,你有想法就说出来,”李靖看到李业诩停下了话题,却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催促道。

“那我就直说了,一些话可能有违古训常理,请祖父和房伯父包容,”得先给两位长辈打预防针,省得一会被责骂,“我朝历次对北胡的征战,都是以少胜多,战绩辉煌,俘虏的敌方将士和人口众多,且以后,还将不断有征战。还有,几年来,众多部落南下归顺或内附,每个部落都有大量的人口”

“翼以为,若将这些俘虏和内附的人口,以汉学、汉俗加以教化,汉化之,使其成为我华夏子民,则为补充人口最快捷方式。可分散置于我方军民监看之下,弱化其力量,可作为劳作者,也可适量补充于军中,数十年之后,受汉习同化,这些北胡部落定融入我华夏民族之内。若有不服者,当严惩想那胡夷,每袭扰我中华,定掠我华夏子民及财物,而被掠之众,无不受其奴役,我们也可顺其道行之,可补充已方的力量,又可削弱对手,彼消吾长”

第二卷磨剑第四十八章大事也

其实李业诩还是说的有些含蓄,他想看看身为百官之首房玄龄的反应。

房玄龄虽是文臣,但因其在历史上留下的英名,还有几次接触李业诩对其不错的印象,更有今天这般放下身架的问询,都让李业诩觉得房玄龄会认可他的观点

即使房玄龄不同意他的观点,李业诩也想用理由说服他,李靖已经认可了他的说法,若再有房玄龄的支持,李世民那个好战的帝国主义头子,说不定也不会反对的。

李业诩知道,对于北方这些部落来说,人口和牲畜是他们的根本,尤其是人口的补充,周期特别的长,对北方部落最大的打击就是断其这些根本在我方没有大规模移民的可能性下,若让他们回归故里,那是放虎归山,日后还将成为祸害。

就比如李靖这次北征俘获的突厥部众,更没有放其归去的道理,几十万人口和牲畜,无论如何讲都是一大笔财富,青壮年可以耕种放牧,或者做劳役,打仗时可以充入军中,补充兵源,妇女可以从事家庭生产,只要不虐使他们就是。

退一步讲,如今突厥领地也纳入大唐的版图,那这些被俘的突厥军民也是大唐的子民,当然要教他们学汉字,穿汉服,学习华夏之传统,如此这般,几代之后,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唐人,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是人口的一个快速补充手段,当然更是消除北方部落威胁的一种有效方法。

若此道可行,以后的战争中应该尽量少杀人,多抓俘虏。

如有想造反者,一个字,杀像那个名震北疆的王胡子一样,历史上的中央政府,正是对北胡民族过于仁慈了,以至于北方的威胁,从来没有彻底消除过。现在有他李业诩在,或许能改变这些,关乎到国家利益的事,决不能含糊。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任何时候都是最有效的。

只是,朝堂上众多酸腐之士定会反对这种做法的,他们认为,堂堂中华,礼仪之邦,当以德报怨,怎么可如此呢而唐朝时候,文臣的力量还是占主导位置的。

眼前的两位当朝宰相听了都在沉思。

“虽说有些有违礼数,但讲的很有道理,”李靖故做深思状,看了看房玄龄,表示同意李业诩所说的。

“说的挺在理,只是此议定会遭人反对,肯定有人会说,我大唐是礼仪之邦,即是被俘之众,也得以礼相待,哪能奴役他们,让他们劳作,”房玄龄认真思虑一番后,也表示认同,只是话语中挺犹豫。

“伯父,侄儿觉得最重要的是,怎么做对百姓有利,对我大唐有利,那就是好的做法”

看来房玄龄也没有完全认可李业诩的话,都是圣贤书读的多了,只顾及面子。李业诩想,下次还是和李世民这个当皇帝的讲讲这个问题,那个喜欢杀戮的皇帝或许会欣赏自己观点的。

“翼儿,你还有没讲出来的,继续说,”李靖对自己孙儿的言论可是异常赞赏,当下微笑着鼓励道。

李业诩接着讲道,“隋末多年的战乱,造成大量人数死亡,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二”

每一场战争,死亡的人口里面男丁总是占多数,李业诩不知道此时社会男女比例是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比例一定是严重失调。而加快人口增长速度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降低婚嫁年龄,主要是男子成婚的年龄,还有一个就是不为后世人所能接受的,一夫多妻妾。

唐初规定男二十,女十五为初婚年龄,但官宦人家子女,特别是男子大多比这年年龄低就成亲了,就像李业诩,过了年也才十七,也已定亲并将完婚,远低于法定年龄,而要做的,只是将法律条文上相应的规定修改一下而已。

李业诩把这些想法隐晦地提出来,让房玄龄这个善谋的宰相自己去研究。

李业诩又接着说,“在不增加赋税的前提下,鼓励人口生育,对生育多的家庭,不但不增加赋税,还加以奖励”

此时人口基数小,即使大力鼓励生育,几十年内,甚至百年内,也不可能出现人口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