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院勾当院官无常员,文官自两制以上,武臣自诸司使以上充当。属官有主薄,还有十一名吏人,公别为勾押、勾押官一人,前行二人,后行七人。有三个职责,负责统计使臣名籍,考校磨勘使臣,均使臣任使。再说白一点,就是与枢密院一道选授宋朝武臣,分卸枢密院的任武臣权利。
宰相也有选授官权利,就是那个吏部流内铨,增此三院起因乃是田锡,上奏批评道,“今有司指挥,多以札子取圣旨将宰相的批注当成圣旨,官员拟注,必须引见敕裁。”
意思是说宰相选授官随随便便一道札子就通过了。这是不对的,应当与吏部内流铨详定后,再交给皇帝批阅,然后交给两制审议后写成正式的敕书,才能防止相权扩张。
但这是不大可能的,全国有多少官员,即便赵匡义时,一年铨选黜陟的官员也有近千人,难道赵匡义一一去看雍正也办不到。这才出现文武三院,对两府选官权进行掣肘。严重时官员考核,宰相都不敢自作主张。
后来砖家耻笑说宋朝这样做是为了集中皇权,只能让皇帝亲信有选官权,用此来架空宰相。
这是不对的说法。
架空相权是对的,但三院大臣是皇帝亲信,难道宰相不是皇帝亲信,用一个仇人做宰相架空的何止是宰相,各级官员都进行了严密的架空掣肘,包括皇帝本人,还有一个封还词头。皇帝的旨书两制不同意,都不能称为圣旨,何来的集中皇权
郑朗对此却是十分赞成。
权利这个东西太可怕了,包括韩琦、文彦博、富弼这些名臣都多少倒在它脚下。到了真宗末年,文武三院功能渐渐失去效果,相权渐渐进一步集中。韩琦时基本三院功能没有了。欧阳修一道未经过两制核议通过的草书,就将三大言臣废去,还谈什么三院掣肘
最盛的时候言臣只剩下两,何来的两名御史知杂事充任审官院
史上王安石为了集中权利变法,索性进行不断的改制,最后三院全部归于吏部,归于吏部等于重新归于宰相之手。得到整个选授官权利之后,宰相权利进一步集中。
王安石变法方便了,司马光废法也方便了。宰相比韩琦为相时用人贬官还要更方便,由是大肆报复开始,最后让蔡京专权。
短期来说,一旦恢复三院功能,对郑朗不利,但长期来说,对国家却是一个好事。只要不再破坏,那怕韩琦与蔡京那种强势的主,都会失去一半选授官权利,不能用亲信执掌各个部门,就不能专权言事。
郑朗还委婉地用韩琦之例,向赵顼做了解说。
若两制台谏与三院制度没有破坏,相权小,先帝犯了迷糊,想要濮仪,韩琦只能面临两种结果,一个是附从赵曙,一个是附从官员之议,规劝赵曙。若是前者,这些机制存在,韩琦必被罢相。韩琦为了保住相位不失,在严密的监督掣肘机制下,必会选择第二种结果。
第二种结果还有两个变数,一是赵曙恼羞成怒,罢韩琦为相,顽固的执行濮仪。二是迫于群臣的反对声,选择妥协。前一种结果似乎也不可能,只要韩琦敢于力挽狂澜,濮仪之争前韩琦还有着巨大的威信,想一想,连宋真宗都敢直接推上前线,郭皇后都莫明其妙弄死了,赵曙能否在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成功黜罢韩琦首先在两制哪里就通不过。
先帝不会犯下错误,在史书或多或少地留下不好的记载。至少在宋朝人眼中,赵曙干的这事儿太丧心病狂,赵顼也不能争辨。
先帝名声完美了,韩琦因为正直,百官会附从,官员不会崩裂,韩琦同样也能抽出更加精力治理国家,还会不会发生眼下的黑窟窿与种种严重弊端当真韩琦是一个纯粹的奸臣不要说韩琦,就是李林甫在权利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也想治理出一个好国家。
赵顼与高滔滔听得失神。
根本就没有想过的。
为什么高滔滔此刻对郑朗无比相信不仅仅是对她家族妥协,给了面子,而是这些思虑。说替宋朝开创万世制度那是不可能的,但这是在替宋朝开创三百年以上的良性制度。
不过最后郑朗也提出一个小小的条件,在改制之初不能提出来,必须裁官裁得差不多时,才能提出。不然就会给改制带来一些麻烦,不是宰相非是皇帝亲信,而是有可能三院官员弄不好非是皇帝亲信,不站在皇帝与国家立场,却站在士大夫与权贵立场对改制发难。
第二件事就是中书札子的权利。
赵匡义为帝时,听到有人禀报参知政事寇准以中书札子的名义,擅自指挥下属,立即引起他的警觉。因为赵匡义有切身经历,赵匡胤一度培养赵匡义,同时认为赵普有功,对赵普信任有加,以致于堂帖中书札子胜过敕命。事实赵普一度专权几乎与张居正相仿佛,那时赵匡义被赵普压得暗无天日。后来赵普倒戈,协助他登上皇帝又为宰相了,但此时宰相的权利远不及彼时宰相的权利。
赵匡义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寇准又想开一个不好的苗头,迅速黜免副相职位,又下诏道:“自今大事,须降敕命,合用札子,亦当奏裁,方可施行也。”
也就是有什么重大的政策或者例举,必须用敕命,否则百官不需要理会,这个敕命不一定要经过皇上批阅,也就是宰相将命令写好,送入两制官员手中,经两制官员进一步审议,两制官员认为没错,方写诏书。若认为有争议的地方,再交给皇上裁决。若认为是错误的,直接发回去,别想,俺们不通过。
分卸掉宰相的一半裁决权。
就是一些小事情,也要经过两制官员同意,才能向下面下命令。
现在这个制度也渐渐破坏掉,郑朗将它重新拾起,后面一条没有理会,若连小事也要经两制官员裁决,那么要宰相还做什么况且两制官员常员不超过十人,能忙得过来吗
两条提出,大家瞠目结舌。
不是反对,损失的只是宰相的权利。宰相们怎么想曾公亮下面有富弼与郑朗,坐在第一号首相位置上如坐针毡,文彦博让司马光、王安石两笑弄成残废,马上还有唐介来到,又能想什么赵抃是无所谓。富弼不知道怎么想,但改制后将许多被东府收走的机构一一归还给西府,即便让了一些利权,西府如今仍比过去壮大。韩绛乃是坚定的改革派,自然不会反对。邵亢乃是打酱油的,要么只剩下吕公弼心意难测,可就是吕公弼,孤掌难鸣,又能做什么
况且不要忘记郑朗与吕家的友谊。吕夷简生前最欣赏的就是郑朗,弟弟还是郑朗的学生。又能说什么
宰相们不反对,其他人更不会反对。
关健为什么裁官裁得差不多时才说郑行知,你也有点儿损啊。
大家面面相觑,脸色古怪。
看到诸人的表情,赵顼又忍不住想笑,强行憋着,胀红了脸,大半天后道:“若诸位同意,王珪,你就写诏书吧。”
不管怎么说,治平这几年,经郑朗抽丝剥屑般地分析后,赵顼也感到不整治不行了。
三院机制恢复过来,郑朗也偷了懒,从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