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751(2 / 2)

若国家整个吏治败坏,什么制度也是一场儿戏。

庞籍一直不作声,对郑朗这两条改革他是很赞同的。

若严格执行下去,吏治与财治会更健康。

呷了一口茶道:“行知,西夏与治河,你偏向那一条。”

“醇之,我真的没想清楚。”

“不能再拖了,西夏使者马上到来,若是平夏,态度务必强硬,使其国内矛盾激化,产生变故,利于我朝实施种种方针。若是治河,我朝就必须放宽态度,甚至可以恢复互市,岁赐。变相地给予没藏讹庞一些支持,让他们形成内耗。至少比让谅祚顺利铲除没藏讹庞,对我朝更有利。”

“咦,醇之此策倒也是良策。”郑朗道。忽然眼睛放起光亮,大力地拍着庞籍的手:“谢过醇之,君一言点醒梦中人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皇储

“行知,想出什么好主意”庞籍被郑朗夸得脸红。自己仅是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从那一点看也不象是良策。

郑朗不管,他继续沉思。

大半天叹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才能变好啊。若是一个好汉三个推,什么事也做不了。”

庞籍脸色发苦,这句话说到他心中。

但郑朗指的不是他心中想的,而是指人多主意多,庞籍的提醒作用。

郑朗又道:“谢过醇之的指点。”

“郑卿,你究竟想出了什么”

“还没有想好,一个大概,不过这件事臣以为还是问一问陛下你的意见。”

“朕啊。”赵祯做着艰难的选择,那一样皆是诱人的,想了好一会儿,直到崔娴过来换第二杯茶时,赵祯才擦了擦脑门的汗水,说道:“郑卿,若进攻西夏,国家需花多少钱帛”

“陛下,西夏非是交趾,乃是百战之国,而且一些部族十分凶悍,击败易,灭国难。想要灭其国,必须等其最佳时机,然后举全国之兵,给予雷霆一击。候等失败后,依然没有结束。还要治理安抚,否则反反复复,又会出现一个李继迁。这又是最少三到四年时间,臣估计所用钱帛不会比治理黄河少。”

“要这么多钱帛啊”

“陛下,无奈,非是交趾,将其击败后我朝不要了,任其生死,用臣对交趾的态度对待西夏是不可以的。我朝不是役兵制,是募兵制,对百姓又多有垂怜,力役多是雇佣,虽说这个雇佣给的薪酬给薄,成了名义的爱民,实际的害民。因此战争成本远比前朝前代更高昂。钱是花得多,不是为了武功,就算以后仁政,也不打算从贫瘠的西夏百姓身上有什么收获。但有两条,第一条得到西夏,陕西不用驻扎那么多军队,也不需要百姓承担押运之苦,替朝廷节约军费,给千万百姓合家团圆机会。二是牲畜,得到西夏,就会得到大量战马与牲畜,我朝缺少战马,缺少牲畜,也缺少一支骑兵。就凭这两点收复西夏花再多的钱帛,只要不给百姓带来严重的创伤,也是值得。”

想要骑兵失去作用,得等到后发连发式的步枪出现,对于后世工业来说,十分容易。

现在宋朝工业基础与后世相比太薄弱了。

最少要等一两百年时间,骑兵依然是冷兵器时代最牛的军种。

赵祯无言。

不仅是西夏呢,就算吐蕃如郑朗所说,最终要走下坡路,北方还有契丹,并且郑朗反复渲染,也让大家意识到更北方游牧民族的凶悍,郑朗说的乌古敌烈有多凶悍,没有人看到过。但郑朗带来的生女真人有多少强,大家都知道的。

现在生女真处于松散状态,一旦有一个强大的领袖将他们组织起来,变成几万骑兵,对比一下郑朗所设的女真蕃骑,那会是所有人的恶梦。

未雨绸缪,也要为子孙计。

呷了一口茶道:“朕以为还是以国内百姓为重吧,这几年,年年黄河有水灾,如卿之言,五谷丰登之时,五等以下户生活都很艰难了,况且遭到灾害。”

韩琦道:“陛下,臣以为还是不妥啊。”

多好的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过错过。

然后看着郑朗。

郑朗摇头道:“陛下也这样说,稚圭,放弃吧,孙子兵法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陛下想治黄河,大多数臣工想治黄河,道上就不能占有了,何胜之有”

孙子说的这段话意思是能不能打,得看五个方面,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将领,军法。准确来说,比儒家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更具体一点,虽类似。

第一个就说政治,君王想发起战争,但要得到百姓拥护认同,这样生为君王生,死为君王死,将士才不会畏惧。

如今连赵祯都不想打,下面反对打的大臣更多,意愿传达下去,强行发动战争,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韩琦无言以对。

郑朗又说道:“故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