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38(2 / 2)

狄青就将视线放在昆仑关上。

侬智高自邕州杀进杀出,居然对此处一点也没有经营,让狄青感到很奇怪,是幸事,也是耻辱。连昆仑关重要性都没有看出来,可想侬智高的军事修养,但就是此人,居然将两广闹得天翻地覆。一对比,南方宋朝官员与将领的素质低到什么地步

狄青大军南下,侬智高这才亡羊补牢,抢先派兵修昆仑关,那有那么快就修好的,似乎派的兵力还不多。狄青派了两个斥候关去侦查。来自特务营的,狄青对南方诸多土兵不相信,郑朗也不相信,天知道这些土兵会不会被敌人收买,将军队带到绝路上,两广的绝路不要太多。于是让戚林等八名熟悉这里地形的斥候一一浮出水面,担任着向导之职。

狄青用的便是其中两人。

两军未会合之前,两名斥候就南下昆仑山察看情报去了,在等他们的回话。到了晚上,两个斥候才悄悄回来。狄青将他们带到自己行军大帐,至于说了什么,无人知晓。狄青从大帐出来时,下了一条命令,按兵不动,仅调可供军队食用的十天粮食前来。打来打去,侬智高稍稍有些成长,包括此次略略修葺昆仑关,以及对斥候的利用。听闻此事后十分不解,难道这个狄青十天就想将自己解决掉让宋朝官员自己儿想去,会不会相信

余靖就不相信,又写了一封信给郑朗,你得快点来南方,否则狄青这个武夫最后还不知折腾出什么妖娥子

郑朗接到信后,回了一封信,兵者,诡道也,君不知军务,莫要指手划脚,妨碍狄青指挥。但还是不大放心,时间也到了,自己即便提高速度出发,到了邕州,昆仑关战役早就结束了。而此行,昆仑关一役,仅是一个小小的起点。因此,丢下两千兵马,将他们托给了种谔,自己带着一百名精骑冲向了五岭。

元宵节还没有过去,南方战局一触即发,朝廷下诏,西川去朝廷远,州县官如有贪滥苛刻,庸懦疾病,以害民妨务者,其令转运、提点刑狱司体量以闻。

官员五个不好的地方,将贪滥放在第一位,一贪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危害也最大,其次是苛刻,苛刻未必是为了贪滥,有的也想为了政绩,有的与政绩贪滥没有关系,而是根本不将百姓放在心中,故列第二位,第三是平庸,第四就是懦弱,自张海起义后,直到侬智高,尽管朝廷陆续处执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员,但诸多文官表现依然让人失望,所以列于第四,第五便是疾病,有病在身,妨碍处理公务能力,不过这一条妨碍最轻,例如范仲淹即便有病在身,有几个官员治理地方能及范仲淹

看似一道简单的诏书,但幕后却有着故事,这是庞籍的意见。

不敢将范仲淹庆历新政那一套搬来,不过能融纳吸收一部分,特别是边境,往往因为官员不重视,产生诸多矛盾,郑朗写了策子,庞籍同样也察觉到这个问题。

先从四川着手,至于岭南,庞籍没有管,甚至问都没有问。

这是庞籍过高地估计了郑朗,就连赵祯也产生类似的感觉,郑朗调用去过海外的兵士去南方,郑朗于西北布局,暂时使宋朝解决西方与北方危机,似乎都是为了安心经营南方做准备的。

郑朗想不到侬智高的事,但谋划南方却已久了,并且郑朗在中书曾经做过一件莫明其妙的事。

他曾托广州带一捆甘蔗到京师,然后吃它甜不甜,广州的官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于是让驿使带了一捆最好的甘蔗到达中书。吃了,郑朗什么也没有说。

但在郑朗托于他南下计划中却郑重说了这件事,中原百姓对南方产生误解了,包括甘蔗。宋朝评价甘蔗,说四川遂宁蔗最佳,其次到两浙四明蔗,番禺蔗却是十分次的,所产糖霜甚碎甚微,色浅味薄。原来郑朗在江东,只想开发江东圩,顺便开发一些副业,这才推出甘蔗与棉花以及纺织业。对岭南也漠视了,认为番禺蔗大约因为品种没有进化好,所以很差。

直到此次准备南下时,郑朗从瘴气才想到一件事,后人对有没有瘴气曾产生怀疑,郑朗也产生怀疑,但一些情报反馈上来,似乎又确有其事,然其中大部分肯定是以讹传讹,妖魔化了。那么番禺蔗会不会同样出现这种情况呢毕竟离得远,也不会有人不计成本将广东蔗运到中原来贩卖,这时代得多少成本哪

所以让广州官员选了最好的甘蔗带到中书品尝,无他,后世是吴中蔗甜还是两广蔗甜至少产量上两广蔗要大得多。带来了,看也看到,不象后来的两广蔗那么高大,但比中原蔗肯定要高大得多,至于甜度,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郑朗这才下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两广未必种不出好蔗,主要当地人种植技术相对要落后一点,制糖技术也落后,这才形成两广蔗最差的印象。

这个评价给治理南方提供了无限的操作空间。

朝廷想要大力经营南方,也有一个值与不值的问题,想得到其粮食不大可能的,太遥远了,运费高昂。但可以换其他的方式,例如其布帛,其金银,或者其他贵重物资替代税收。有了财富,两广才能与中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既然郑朗提出岭南的事,会头痛,但相信郑朗同样会有办法解决,于是岭南那一块庞籍索性不问。结果想对了,过程不大对,郑朗也没有那么长远,恰恰相反,侬智高谋反郑朗却早就知道。

因此,庞籍将视线转移到四川,侬智高暴乱,让朝廷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王小波与李顺那次起义同样闹得很大,怕四川再出事。接着庞籍与契丹四个使者搭成协议,以近五十万缗钱的物资交换契丹十万头牲畜,这是先前的付款,若是牲畜质量优,不用那些劣质产品冒充,宋朝还根据不等的情况再加十万到三十万缗物资。然而没有答应契丹人另一个请求,扩大榷场,这也是让后人多不知道的地方,榷场规模扩大,交易扩大,实际对宋朝不利,货币多向契丹流通。

这个结果,契丹使者不算太满意,也不算太不满,勉强答应。势与势不同,如今两国家情况恰恰颠倒过来,只盼着自己国家早日将北阻卜击败,再击败西夏,才能拥有说话的主动权。

暂时没有走,要留下来观看宋朝的元宵节,这是每一个契丹贺宋元旦节使者最喜欢的。回到契丹,再也看不到如此的繁华景象。

接着又接到一个好消息,郑朗眼看接近岭南,朝廷改诏授为广南经略安抚招讨使,又授其为楚国公,这不知道是第几次朝廷授郑朗国公之爵,然而郑朗数次皆回绝。本来准备授其为越国公,但赵抃言不妥,越非乃吴越,春秋时自岭南到交趾皆称南越,或者古越,本来郑朗身兼要职,总掌两广军政财大权,已是有违祖例,若得此职,终是不妥。下面的话不说,那意思万一有变,郑朗有此爵称,再拥有手中的权利,裂土称王都有了名义。于是改授为楚国公。

实际无论楚或者越,都是一回事,想要郑朗好好地替朝廷经营南方,况且郑朗也未必授之。庞籍还刻意写了一封私信给郑朗,君向来赞夫子论子贡不受金,子路受牛一案,为何临到自己却不知

孔子说子贡拒金是错的,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子贡的精神,一旦开例,以后再也没有鲁人赎鲁人奴隶回国了。所以在做好事时适当的收取一些回报是对的。话外之音,你不受国公爵,可俺们与文彦博等人没有你功劳大,皆受了国公爵,让我们如何下台。

没有想到此次郑朗居然受之。

原因郑朗写了一封简单的奏折做了禀报。

我年龄授国公之爵不妥,然南方一行,以抚为主,剿为辅。故受国公之名,以慑南方诸部酋首。

到了全州后,郑朗发现了一件事。

前来拜会他的诸族酋首渐渐多了起来,这是以前南方诸官员很少有过的事。于是想到丁谓,为什么南方诸酋与他关系密切,无他,丁谓一度做过宋朝的权相。这些酋首认为与丁谓打交道辈有面子。但丁谓当初是贬放,与郑朗性质不同的。故听闻郑朗前来,拜会的各部酋首更多。到了全州后,蛮人多了起来,甚至有一些生蛮从五岭里跑出来,前来拜会。

一度让郑肃与郑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