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59(2 / 2)

说得很客气,实际带着浓浓的威胁。

杜防怂了,问:“那岁币之事”

“岁币不用担心,我已安全返回,会当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我朝乃以儒家治国,重信也。记得我与贵国主于鱼儿泺时,贵国枢密使马保忠进言说,强天下者儒道,弱天下者吏道。今之授官,大率吏而不儒,出儒道则乡党之行修,修德则冠冕之绪崇,自今非圣帝明王孔孟之教者,望下明诏痛禁绝之。贵国主不听。又问我何富国之道。富国之道,便是儒家之道,顺应民意,鼓励百姓休生养息,民自富,国自强也。两使前来,还有数天才能回去,我下朝后,会送一些儒家书籍给两使,让你们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

赵祯已经想笑了。

经郑朗多次开解,他也想通了关节,契丹不能学儒术,一学儒术,准得完蛋。让游牧民族从马背上下来,读之乎者也,成了什么

“那谢过郑相公了。”杜防说道。

也是一个台阶下,不然怎么办,杜防说俺们契丹错啦,不该讨要这一千几个女真人。让契丹认错,现在宋朝还没那能力。

一场两国公关危机,悄无声息地化解。

赵祯对郑朗越发地欣赏,到了今天,郑朗处理事务的手段越发地灵活,已绽放出夺目的风采。

但随后出了一件小事。

特务营在组建,保丁也在组建,这是枢密院的事务。东府如今很混乱,天天吵,但西府很平静。庞籍与郑朗显然不是一路子上的人,不过郑朗没有抹庞籍面子。庞籍很聪明,也不会刻意挑战郑朗尊严,这种不理智的事,他不屑为之。

西府的平静,也导致西府事务有条不紊地落实下去,组建很顺利,包括特务营。一开始赵祯很疑惑,郑卿,这样的人选如何挑出来

郑朗做法十分简单,命令京畿四路各营指使,以及邻近京畿的河东河北路各营指使,按照他所说的标准,每营选出两到三人,送到京师。各指使也犯疑惑,不知道朝廷要这样的人选做什么有的这样想,有的那样想,挑出来人选各色人等皆有之。

一共两千余人,送到京师,郑朗派了枢密院官员进行第二步挑选。应当来说,这是从各营挑出来的精英人士。但郑朗的特务营要求太高,先让官吏选,看举止是否得体,家庭背景是否良好,对国家是否忠心,有没有一技之长。有的人要孤身深入敌后,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做隐饰。

选了后,一部分兵士落选,挑剩下的兵士仅有一千三百余人。这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郑朗又让王勇二人进行第二步挑选。必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语言能力,伪装能力,也要有一定的武艺。别看王勇在西夏时装作软弱,这是性格上的软弱,真是软弱可欺,那真成了人人欺负的怂货,也不会有作为了。

这些兵士被挑来,挑得莫明其妙,但是西府的命令,不敢不听,这一次挑选,仅剩下七百余人。

但还有最后一关,也不需要这么多人,交给了王嵩。

这个大和尚自用计将野利旺荣处死,又初搭宋与西夏和平之桥后,被调到京城,担任一个中层武官,但宋朝现在流行的儒术主流还是以前那种又臭又呆板的仁爱神马的儒术。虽立了功,许多人认为王嵩的做法有些不齿。王嵩担任了官职,实际是一个闲官,拿着朝廷的薪水,闲养在家。直到郑朗回来提到特务营,才将此人翻出来。

知道的人不多,郑朗只说了军事意义,并没有说其首领需要担任多大多大的官职。

本身它与明朝的锦衣卫、东西两厂性质也是截然不同。锦衣卫对付的是国内大臣,特务营仅是刺探外国的情报,或者在敌境执行一些策反、暗杀活动。对此各个大佬是抱着能成则好,不成拉倒的态度。比较轻视。

郑朗偏要用王嵩,也没有人计较。似乎这种低下的勾当,也只有这个猥琐的大和尚能担当之。

王嵩在做最后的挑选。

郑朗没有过问,相反的,他在注视着保丁,年底进行一次大比,让赵祯看到战斗力,正好还有一个神棍要闹事,借机提出精兵与裁兵事宜。要么便是一个军械监。

其他的计划,看样子不敢实施。

郑朗也不想步子跨得太大,看到每一法下去后,演变成的种种样子,郑朗越发地担心。所以一边走,一边在关注,以调节为主,变革为辅。

但这几条,必须要全部实施,无他,他在枢密院时间不会很长。到时候要与文彦博争一争。本不想争这个功的,可是文彦博与贾昌朝走得有些近,所以必争。一争,自己十有八九之进入东府。况且东府这个样子,大约皇上也不大满意。

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必须将主要的事宜安排下去。

他关注着西府事务,别人也在关注他。

赵祯看了几遍他那个仁义,第一次看有些看不懂,看第二次略明白,特别是其中有一段话让赵祉颇为赞同。

经君子党的诠注,这个君子已经不再是夫子所说的君子。别要谈什么五常五德,俺的君子不是这个。那是什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后来司马光说了一句,德大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狗屁的瞎话。若是按照这种理论,那怕一个人再没有本事,只要略有德操,便可以重用一个人的才华优异,胜过德操,反而这个才华是错了

但这句话却说中君子党的内心,比才华肯定不及吕夷简,那么只能比德操。

郑朗引用了后来司马光说的这句话,又予以反驳。其中所用,有两例,一是吕夷简。现在吕夷简死了,但范仲淹还活着,可以再问现在的范仲淹,吕夷简对国家有没有贡献

第二例便是陈平。

陈平居家盗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刘邦死后,吕雉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不同意,问陈平与周勃,平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王陵怒不可遏,责备陈平,陈平反而说,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此时刘邦刚刚去世,尸骨未冷,陈周二人便背叛了白马之盟定,还为自己卑劣的行为进行狡辨,再加上他以前的种种做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臣子。

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乃己。注意,他深受刘邦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