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58(2 / 2)

“谢过行知。”张方平已经懂了。

“用茶。”郑朗说。

呷了一口茶后,张方平又道:“行知,你想经营岭南与荆湖路。”

“安道兄,拭目以待。”郑朗未清晰的回答。长沙乃是四大米市,岭南一年三熟,两广加上一个湖南,多大的地方,若不动心才怪呢。若全部开发出来,就是现在的条件,这里最少能养活四千万人。增加四千万人口,仅是征的税务,宋朝一年会增加多少收入简直无法想像。何必扎窝在黄河一带,弄得惨不忍睹。

但还略有些难处的,宋朝不象唐朝,唐朝气魄更大一点,主动地将百姓往宽乡迁移,可是底子太薄,朝廷不给任何补贴,一路迁移,所需吃喝,到达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老百姓会有多难。所以不得功。但宋朝不同,底子雄厚,百姓数量也多。不过宋朝最不好的便是在军民政策上的保守,不但军队往京城附近扎,还要求京城附近成为天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以便节肘天下。百姓散向遥远的南方,补贴不说,会有多少人反对,郑朗也无法预料。

郑朗的想法也不大对,沾有后人的汉唐雄风,心中过于美化汉唐。宋朝在军事上保守,但对于人口来说,比唐朝进步。唐朝同样做过宋朝的事,将百姓拼命往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挤压,因为水土恶化,北方一些地域过于拥挤,民不聊生,不得不降诏将百姓往宽乡迁移。相对于唐朝人口封闭式的管理,宋朝准许百姓流动,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黄梅时雨,江南的梅雨哗啦啦地下个不停,南方黄梅天下雨,很正常不过。还没有人注意,注意的是另一件事。

契丹派南京留守萧塔烈葛与武定军节度使杜防出使宋朝。

先递了一份国书。

责问宋朝为什么将军队开到辽东,不管张亢带去多少人,终是正归的军队,踏入地界确实是契丹的领土。

为什么要收留契丹百姓,也能说,买的是女真人,也算是契丹子民。

因此要宋朝给一个解释,另外还有按照惯例,将这些女真人交给契丹。

什么惯例呢,就是澶渊之盟后,契丹萧燕燕与辽圣宗撤回契丹,心中戚戚,后怕得了里子,得了面子,不声张,但这个面子也要宋朝履行条约,万一不给岁贡怎么办还敢不敢再度入侵宋朝,未必有这个胆子。因此,将以前掳获的宋人,一一交还给宋朝,甚至不惜得罪一些贵族,有的奴隶流落到敌烈乌古等部,还派人过去讨要。

这是一例。第二例辽兴宗伐西夏,萧惠军先行从夹山进入后套,也就是阴山南边的北河套,西夏抓了许多汉人,包括百姓兵士,一起押于此地,契丹人没有全部归还,但归还了一部分。

这是第二例,第三例契丹在西南筑城寨,将宋人逃跑之路切断后,经过郑朗两次抗议,契丹同样释放了大批百姓回来。

不是怕宋朝,而是贪图宋朝大量的岁贡,一个奴隶能值几个钱,几贯钱不到,即便释放几千个百姓,也不过两三万贯钱。但宋朝一年岁贡所值是接近一百万敦轻敦重。

因此有这三条前例,契丹要求宋朝将历年买的女真战士交还,也有一点儿道理。

赵祯盯着这份国书,将两府宰臣喊来商议。

其他的好办,契丹多少有些虚张声势,或者做贼心虚的味道,但关系到这一千多名女真战士。不是担心郑朗,郑朗对他们重用,但不能说郑朗将他们当成嫡系。否则在西北数战不会让他们消耗那么多兵士牺牲,只剩下四分之一。而是女真战士的本身,他们多立下赫赫战功,在京城,老百姓看到他们也十分喜欢,称为义蕃。

前面好不容易郑朗逃回来,后面还要将这些战功赫赫的义蕃们交还给契丹,民间舆论会成什么样子

丁度不吭声,他对军事也不大懂。

文彦博与庞籍根本不同意,可他们也不大想帮助郑朗推助威势,于是也不作声。

王贻永一如既往地打酱油,大宋是好好先生。

赵祯只好看着陈执中。

陈执中无奈,他是首相,不作声不可能了,虽然这个首相让夏竦一分权,很是可怜。说道:“陛下,女真人不能交,看看前面的能否商议。”

夏竦冷不丁地说:“陛下,执中之言错也,我朝所得女真人乃是生女真,算是什么契丹子民又动用军队,若不是将郑朗扣押,又何需动用军队。受此大辱,为何要软弱地商议臣以为不但义正言辞指出,还要追问他们为什么扣留我朝宰相,使其不得归。”

“郑朗已归,国家又有灾害,需以和为贵,夏竦,你想挑起战争乎”

“何至于战争,我朝增其二十万,达五十万之巨,契丹敢发起战争乎或者何谓商议,难道再增其岁币”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郑朗不忍看,只可叹中书那一群官吏们,不知道此时在中书省里是受到如何的煎烤。值得争吵吗,郑朗说道:“陛下,无妨,让臣来,臣保证他们心悦诚服的离开。”

“准。”赵祯说完连忙离开。对中书几人的关系,他也头痛了,又不知道该将那一个人贬出中书,不然不得安哪。

契丹两位使者至。

还是很有礼貌的,恭敬地冲赵祯施臣子礼。

坐下,宫娥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