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没有作声,目无表情的看着大家。
郑朗心中忽然明悟,自己一退,赵祯在陈执中与夏竦之间做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夏竦。可是担心大家反对,所以才有早朝这么一幕。
但赵祯恐怕不会如意。
果然,侍御史知杂事张昇走出班列说道“臣弹劾夏竦,前谗言石介不死,富弼阴使契丹谋起兵,又谗介说敌不从,更为弼往登莱用重金收买数万人作乱,乃使朝廷发石介棺,果死。此人阴险如此,如何担待两府大臣,陛下三思。”
不说你奸邪秽臣小人,可阴险二字,想赖都赖不掉。
首相不提了,就是两府,夏竦都没有资格呆下去。
张昇退回,御史何郯又走出来说道:“昔日朝廷为夏竦所误,疑石介,遍根问旧来交往臣僚,中外传闻,颇甚赅异。石介平生,颇笃学问,所短者,道不全却喜为人师,使后生从学者多流荡狂妄之士。在太学日,不安本职,专以时事为任。此是所短,其于它事,计亦不为。况石介前年病故,众所明知,即便石介存,一小丈夫,又能有何为臣闻此事造端全是夏竦,初阴令人摹拟石介书迹,作前来两府简尺,妄言事端,欲传播入内。且夏竦不知石介已死其意本不在石介,盖因范仲淹富弼在两府日,夏竦有枢密使之命,当时君议不容,即行罢退,疑仲淹同力排斥,以石介为仲淹荐引,故深恨石介,以污忠义之臣。伏望陛下明照夏竦之险诈之心,亮仲淹、弼之大节,纯是忠纯,特排奸谋,以示恩遇。自夏竦力行此事,中外物议,皆知不可,然未尝有敢言者,因虑时论指为朋比。臣若不陈始末明辨,即是深负言臣之失,望圣上明察。”
这些话何郯隐忍了很久,可是贾昌朝在朝堂作威作福,一直不敢说,如今贾昌朝出了朝堂,郑朗回归,阳气胜过阴气,何郯一股脑全部道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
又有两位御史先后弹劾。
郑朗手持牙笏,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没有吭声。
何郯进谏有了效果,这是一种风向,夏竦想做首相,十有八九不大可能。但何郯自己也出现失误,为什么赵祯先提拨贾昌朝,后提拨夏竦,正是想清扫范仲淹在朝堂留下的痕迹。就事论事,又何必杂七杂八地说什么范仲淹与富弼,反而降低了效果。
到此,首相人选已经明了。
一些言臣还准备出列附和,看着赵祯表情,退缩了。
大殿一片寂静,看到大家不说话,郑朗站出来,说道:“陛下,臣有奏。”
“奏来。”
“臣一奏仓粮。”郑朗说道。仓粮不仅是关系到救济百姓,以工代赈,也关系到兵士。兵士供粮不足不算,又食霉米,心中必然不服。郑朗这次回来,对枢密院进行一些改革,主要还是为了强兵。后院失火,如何强兵
这几天与张方平进行了暗中调查,郑朗从河北回来,一路也曾刻意暗中盘问,仓粮出现严重的问题。首先便是腐粮,当初设仓法时,郑朗就考虑到这一情况。
粮食一年年堆积,必然陈腐。所以制订一项条款,与各州县酒院联合,反正酿酒多是国家经营的,每年也要进购大批粮食,酿成美酒销售,以替国家谋利。
用陈粮代替新粮酿酒,产量稍稍偏低,影响不大,可是陈粮更容易出酒,速度快,周期短,只要粮食不霉变,成本相当,那么两年一换,仓里便不会出现陈粮。损失仅是翻新出陈的部分浪费,不算太严重。
这是郑朗经过反复盘问核实后制订的策略,甚至亲自问过看过对比过新旧粮的酿酒结果。
然上面想得好,到了下面却是不同。出现霉粮,有三个原因,保管不当,即便将粮食运进粮仓,也要翻晒,晒干后入库,库里有一些防潮措施,但有的小吏根本就不管,甚至不布置防潮措施,将这笔钱省下来,装进自己腰包。更有过份者,收取贿赂,让潮粮入库,这个不霉变腐烂才怪。第二个便是职权问题,有国库,有州县,有县库,涉及到三司、中书与地方,分工不明,造成漏洞百出。第三个便是吏商勾结。商贾手中霉粮更多,有的粮商经营粮食,主要贪图丰收上来与春荒的差价,以及各地粮食差价,这是正常的经营手段。但有的商贾不同,很是黑心,贪图的却是荒年之利,比如马上全国性的灾害,江南正常年份一石米只有五百文左右,可是到年底后,朝廷如果没有处理好,能涨到三千文。有了灾年,他们出手了,谋利了,不会有霉粮,可没有灾年,耽得久,无论怎么保管,也会有霉粮。不能让这些霉粮腐烂,于是与国仓的小吏勾结,给一些小钱,用霉粮换国仓里的新粮,将损失转移到国家身上。
因此庆历三年全国性的粮仓空虚,才过了三四年,仓库里便出现大量霉粮。
赵祯脾气算好的,听后也怒道:“张方平,为什么你不说”
张方平硬着头皮,走出班列答道:“陛下,三司仅有部分调度之权,却没有盘查与管理之权,乃是郑朗委托臣派人调查,才知道的,这已是逾权之行为,臣也才得知,让臣如何说”
你不能怪俺,要去怪贾昌朝与陈执中,与俺没有关系。
赵祯语塞。
陈执中蹙眉,也不能怪俺,贾昌朝一手遮天,让俺怎么办
但不是推卸责任的时候,郑朗也不喜,出了问题不怕,就怕推卸,而不去处理,因此继续说道:“还有。”
当初设置仓法,做了明确规定,不准贪墨,可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小吏用霉粮替新粮,谋取私利,还有一些小吏用劣粮,甚至掺杂砂石,谋取私利。反正称重量的,砂石不值钱,往里面一塞,士兵吃得会不会将牙齿蹦掉与他们有什么关系,钱装进口袋是真的。至于高薪,高薪好啊,可钱多了还会烫手吗
这算是胆子小的,胆子大的小吏直接空账,粮食被他们卖掉,不报账,连一点伪饰都不用,直接贪墨。还有,便是青苗用粮,这本是一项利民之举,当初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可到下面却发生了变化。吏商勾结,本是放给五等户的低息青苗粮,供贫困百姓解决危机,渡过春荒之难,实际却借给了大商人,让大商人用这个粮食发放高利贷。没有这项制度,这些不法的高利贷商也会发放高利贷,但有了这项制度,这些商人用朝廷名义,公开鱼肉百姓。结果朝廷是善心,到下面却成了害民之举,背上恶名的包袱。所以各地出现了灾害,仓里却无粮调度。甚至有的小吏与商人公开谋利,借着灾害机会,直接挪用售粮,谋取利润。是备了许多粮,可粮食至少一半不在朝廷手中,通过各种渠道消失了
“郑卿,你认为如何解决”赵祯愤怒地说。
“分工明确,州县仓归州县管理,若出现种种弊端,是各州知州各县知县的责任。国仓归三司掌管,出现弊端是三司之失。”郑朗答道。
这种弊端便是宋朝冗政造成的,一再架叠,许多部门分工不明,政事不畅。郑朗是反传统而行,将权利集中化。但不集中不行了,长久下去,仓粮弊端会更多。
郑朗说这句话不由想到王安石。
王安石在史上对三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又设立许多提举官,恐怕也是逼的。
“准。”赵祯脸上带着杀气,说道。
一个州粮,可不是少钱,在郑朗再三鼓吹下,赵祯十分慎重,这几年从国仓到地方仓库,前后投放了一千多万贯,近两千万贯钱下去备粮,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还有一策,等臣说到保丁后再一道解决。”
“保丁又有什么”
“这是臣的第二谏,精兵减兵,增保强保。可因为这几年两府松懈,保丁也变了性质。”郑朗娓娓道来。
问题同样很严重,郑朗仅是从河北一路返回,顺便问了问,便问出许多问题。当初设保时,为了使不苛于民,来去自如。又不做政绩考核范围,怕官员强行百姓入保。于是官员不作为,轻者管理混乱,重者一些官员借机加空保,将免保税务贪于私人口袋。而百姓呢,往往想入保的不得入,想退保的又不得退。国家支付一部分训练经费,将士不当一回事,训练时嘻嘻哈哈,重者直接将这部分经费纳于腰包。这还不是气人的地方,当初设立保丁,一是备兵源,二是赈贫困,三是协助地方捕贼,四为裁兵,因此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