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2000亿美元的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专项资金,中国、澳大利亚、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1200亿美元援助,总共32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拓展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35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资源生态学家、沙漠治理专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大洋洲和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各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澳大利亚各州同意共建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工程,推广耐旱农业;马里、尼日尔、乍得等国承诺加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牧场建设;Wiradjuri族等原住民和非洲部落居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拓展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20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60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拓展团队——中国派了700名水资源生态学家和沙漠治理工程师,澳大利亚派了450名农业专家,马里派了300名草原生态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大洋洲和非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墨累-达令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墨累-达令河流域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资料、原住民和部落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耐旱作物种子和固沙植物幼苗,一定能为永续拓展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拓展团队,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经过40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澳大利亚悉尼,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干旱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莉娜和Wiradjuri族长老杰克。莉娜带着他们参观了干涸的河道和荒芜的农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农业合作社会议室里,陈守义向莉娜和杰克介绍了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和耐旱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Wiradjuri族的传统技术建设雨水蓄水池时,杰克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解决缺水问题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墨累-达令河重新有水,让我们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区域建设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站和海水淡化厂。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Wiradjuri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挖掘雨水蓄水池,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建设智能调度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和海水淡化后的淡水通过输水管道输送至农田;在海水淡化厂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反渗透设备,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同时建设蓄水罐,储存淡水用于居民饮用和农业灌溉。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智能水资源调度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农田需水量和居民用水量,自动调整供水量,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河流水量和地下水位,根据监测数据调整调度方案,确保水资源持续供应。”农民们认真地学习着,莉娜看着正在建设的雨水蓄水池,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蓄水池和海水淡化厂就能发挥作用,墨累-达令河会重新有水,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收获金黄的小麦和雪白的棉花了。”
在耐旱农业现场,团队成员向农民们传授Wiradjuri族的传统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在干旱农田里种植澳洲坚果和金合欢树,同时建设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开发澳洲坚果油和金合欢树工艺品。陈守义向农民们介绍耐旱农业模式:“这些耐旱作物不仅能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还能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开发生态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农民汤姆看着种植的澳洲坚果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耐旱作物和加工厂,我们的农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区域,与马里生态学家奥马尔汇合。他们首先在马里北部区域建设荒漠化治理站和地下水开发站。荒漠化治理站配备了固沙植物种植机械和植被监测设备,团队成员与富拉尼族部落居民一起,在沙漠边缘种植沙棘和柽柳,同时采用现代技术搭建防风固沙网,防止沙丘移动;在地下水开发站,团队成员使用深井钻探设备挖掘地下水,同时安装水质净化装置,确保饮用水安全。团队成员向奥马尔介绍技术方案:“这些荒漠化治理站每年能种植固沙植物1亿棵,恢复草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地下水开发站每年开采地下水8亿立方米,保障20万部落居民和50万头牲畜的饮水需求。”奥马尔看着正在种植的沙棘幼苗,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会逐渐恢复,长颈鹿和斑马也能重新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生态牧场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帮助富拉尼族部落居民建设生态牧场,划分放牧区域,配备牲畜饮水设施;同时建设畜产品加工厂,开发牛肉干、驼奶制品等产品。团队成员向部落居民传授生态牧场管理技术:“我们要根据草原植被情况,合理安排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同时,开发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草原保护与部落发展的协同。”富拉尼族部落首领易卜拉欣主动参与建设,他擦着脸上的汗水说:“以前我们只能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有了生态牧场和加工厂,我们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增加收入,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心了!”
在墨累-达令河流域的维多利亚州北部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澳大利亚各州在水资源分配上存在分歧,新南威尔士州认为维多利亚州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了下游的水资源供应。陈守义召集澳大利亚各州政府代表开会讨论,Wiradjuri族长老杰克提出了“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的建议:“我们可以建立墨累-达令河流域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根据各州的用水需求和降水情况,统一调度水资源;同时,加强地下水开采管理,设定开采限额,避免过度开采。”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专家制定了《墨累-达令河流域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方案》,成立了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中心,负责统一调度流域水资源。经过七个月的协调,各州达成共识,维多利亚州将地下水开采量减少40%,下游新南威尔士州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小麦产量增加了30%。澳大利亚农业部长布伦丹笑着说:“跨州水资源协同调度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还改善了流域生态,真是一举两得!”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南部区域,团队面临着沙尘暴屡禁不止的问题。小满召集尼日尔政府代表、图阿雷格族部落居民和环保组织开会讨论,图阿雷格族部落首领哈米德提出了“植被固沙+防风工程”的建议:“我们可以在沙漠边缘种植更多的固沙植物,同时建设防风墙,减少沙尘暴的影响;另外,开展沙尘暴预警,让居民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防风墙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沙尘暴强度和移动方向,同时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通过短信和广播向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在沙漠边缘扩大固沙植物种植面积,形成绿色防护带。经过五个月的整治,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了80%,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5%。哈米德兴奋地说:“现在沙尘暴少了,草原上的草也长起来了,我们又能放心地放牧了,孩子们也能在草原上玩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永续拓展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墨累-达令河流域干旱区,150个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站每年收集雨水50亿立方米,100个海水淡化厂每年生产淡水30亿立方米,河流断流率从90%降至50%,小麦产量从150万吨增至400万吨,棉花产量从40万吨增至120万吨;“耐旱农业+生态农产品拓展”模式推广后,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生态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增加产值300亿澳元。在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200个荒漠化治理站每年种植固沙植物3亿棵,80个地下水开发站每年开采地下水20亿立方米,荒漠化率从85%降至55%,草原植被覆盖率从10%增至40%;“荒漠化治理+生态牧场拓展”工程实施后,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8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长颈鹿的数量增加至5万只,斑马的数量增加至20万只。
2064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期中期总结会。来自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各国政府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部落居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拓展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澳大利亚环境部长特蕾西看着墨累-达令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和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治理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拓展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拓展。”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墨累-达令河流域的Wiradjuri族部落,看到杰克的部落里,雨水蓄水池中的水充盈,跨区域输水管道将淡水输送到农田,农民们正在田间种植澳洲坚果,脸上洋溢着笑容;Wiradjuri族的传统水资源祭祀仪式重新举行,孩子们在仪式上学习传统祭祀礼仪,眼中满是好奇。杰克笑着说:“今年我们的耐旱农产品销售额达120亿澳元,生态旅游收入(结合河流文化观光)达40亿澳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水资源管理学校,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墨累-达令河的部分河道已经重新有水,明年我们就能在这里捕鱼了。”
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马里北部区域,小满和奥马尔一起监测草原生态,看到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长势喜人,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防护带,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斑马在林间奔跑,场面生机勃勃;富拉尼族部落居民的生态牧场里,牲畜肥壮,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忙碌地生产牛肉干和驼奶制品。奥马尔兴奋地说:“现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生态越来越好,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的生态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部落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长颈鹿和斑马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2065年6月,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生态修复“系统拓展”阶段顺利完成。墨累-达令河流域干旱区,河流断流率从50%降至20%,小麦产量从400万吨增至1200万吨,棉花产量从120万吨增至350万吨;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600澳元升至2200澳元,贫困率从88%降至38%;120家农产品加工厂和耐旱花卉种植基地重新开业,25万名工人重新就业;周边120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每户居民每日用水量恢复至150升。撒哈拉沙漠南缘荒漠化区,荒漠化率从55%降至30%,草原植被覆盖率从40%升至65%,长颈鹿的数量从5万只增至7万只,斑马的数量从20万只增至28万只,羚羊的数量从12万只增至35万只;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00美元升至1000美元,贫困率从92%降至40%;100家生态旅游企业和畜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18万名员工重新就业;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90%,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2065年12月底,“长效拓展”阶段圆满完成。墨累-达令河流域建设的600个水资源永续拓展监测站和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的400个草原生态永续拓展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8万名“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上岗,其中4万名是Wiradjuri族等原住民和非洲部落居民,他们定期监测水资源状况和草原生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洋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累计投入500亿美元,帮助400万农民、部落居民转产、300万原住民和部落居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65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生态永续拓展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跨区域联动防护网,进入“永续拓展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树立了“大洋洲与非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拓展期,是构建生态系统跨区域联动防护网、实现生态成果全球协同共享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大洋洲的墨累-达令河流域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缘,是地球上极具生态战略意义的区域,它们的永续拓展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拓展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跨区域联动防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墨累-达令河的水流更充盈、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更繁茂,让大洋洲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河水清澈充盈,Wiradjuri族村民在河边举行盛大的水资源祭祀仪式,农民们在田间丰收;看到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草原绿意盎然,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斑马在林间奔跑,非洲部落居民在生态牧场里放牧,孩子们在草原上追逐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