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6章 盆地雨林退化区与东非维多利亚湖生态失衡区修复(2 / 2)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600亿美元的非洲生态永续专项资金,中国、法国、德国、南非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300亿美元援助,总共9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12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雨林生态学家、淡水生物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非洲联盟和维多利亚湖周边三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同意限制油棕种植园扩张,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三国承诺建设污水处理厂,班图族、卢奥族等原住民部落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6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30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团队——中国派了250名雨林生态学家和环境工程师,法国派了150名农业专家,南非派了120名淡水生物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非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非洲生态永续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刚果盆地和维多利亚湖,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刚果盆地与维多利亚湖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雨林原生树种种子和维多利亚湖水质净化设备图纸,一定能为永续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团队,登上了前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飞机。经过32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刚果盆地雨林退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东非维多利亚湖生态失衡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刚果盆地的马伊恩东贝湖周边雨林区,见到了生态学家卡伦和班图族长老姆巴。卡伦带着他们参观了雨林砍伐现场和山地大猩猩栖息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班图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卡伦和姆巴介绍了雨林恢复和可持续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班图族的传统技术推广农林复合系统时,姆巴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雨林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让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茂密的雨林!”

随后,团队在马伊恩东贝湖周边雨林区建设人工造林区。团队成员与班图族村民一起,将培育好的非洲桃花心木和刚果杉幼苗种植在雨林砍伐区。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种植的时候,要将幼苗的根系舒展,用腐殖土覆盖,这样幼苗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同时,要在幼苗周围种植木薯和香蕉,形成农林复合系统,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能获得粮食。”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姆巴看着亲手种下的幼苗,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十年,这些幼苗长成大树,雨林就能恢复往日的茂密,山地大猩猩也能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雨林生态监测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了植被覆盖率检测仪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监测站的主体建筑采用环保材料,与雨林环境融为一体,不会对动物造成干扰。卡伦看着安装好的设备,兴奋地说:“有了这些监测设备,我们能实时掌握雨林恢复情况和山地大猩猩的活动轨迹,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上个月我们还在监测中发现了15只山地大猩猩幼崽,这是雨林恢复的好迹象!”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维多利亚湖乌干达金贾港周边湖区。他们首先在金贾港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工艺,能将工业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维多利亚湖排放标准。团队成员向乌干达海洋生物学家露丝介绍处理技术:“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15万吨污水,相当于金贾港90%的污水排放量,建成后能大幅减少流入维多利亚湖的污染物,控制蓝藻爆发。”露丝看着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污水处理厂,维多利亚湖的水质一定能慢慢改善,鱼类也能重新回到这里!”

在蓝藻清理站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安装专业清理船只和蓝藻处理设备。清理船只配备了大型蓝藻打捞装置,能将湖面上的蓝藻打捞上来,然后通过船上的处理设备将蓝藻转化为有机肥料;同时,团队还在湖中投放了蓝藻分解微生物,加速蓝藻的分解。乌干达渔民奥马尔主动帮忙调试设备,他擦着汗说:“以前蓝藻爆发时,我们只能在家待着,没有收入;现在有了这些清理设备,我们不仅能清理蓝藻,还能将蓝藻变成肥料卖钱,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在刚果盆地的金沙萨周边雨林区,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油棕种植园主不愿意放弃种植园,阻碍雨林恢复工作。陈守义召集种植园主开会讨论,班图族长老姆巴提出了“可持续种植”的建议:“我们可以在油棕种植园中间种植雨林原生树种,形成‘油棕+树木’的混合种植模式,既不影响油棕产量,又能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可以帮你们开发有机油棕产品,提高售价,增加收入。”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为种植园主提供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在种植园中间种植非洲桃花心木。经过两个月的努力,500平方公里的油棕种植园改造完成,油棕产量不仅没有减少,还因树木的遮荫作用提高了15%,有机油棕产品的售价也提高了30%。种植园主皮埃尔笑着说:“没想到可持续种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我以后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为雨林恢复出一份力!”

在维多利亚湖的坦桑尼亚姆万扎港周边湖区,团队面临着尼罗河鲈鱼数量过多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讨论,卢奥族渔民提出了“可控捕捞+天敌引入”的传统方法:“我们可以组织渔民有计划地捕捞尼罗河鲈鱼,将捕捞的鲈鱼加工成鱼干和罐头出售;同时,引入非洲鲶鱼,控制尼罗河鲈鱼的数量,这种方法我们祖先曾经用过,很有效。”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渔民提供捕捞设备和加工技术,同时从坦桑尼亚的淡水保护区引进了一批非洲鲶鱼。经过三个月的治理,尼罗河鲈鱼的数量减少了40%,慈鲷鱼和罗非鱼的数量增加了35%。坦桑尼亚环保组织成员伊曼纽尔看着湖中增多的鱼类,兴奋地说:“这种方法既控制了外来物种,又增加了渔民收入,维多利亚湖的生态终于要恢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非洲刚果盆地与维多利亚湖的生态永续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刚果盆地雨林退化区,50个雨林生态监测站全部投入使用,实时传输雨林恢复和动物活动数据;40个人工造林区的幼苗长势良好,雨林植被覆盖率从45%提高到65%;“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旅游”模式推广后,班图族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增加到7200只。在维多利亚湖生态失衡区,60个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率达100%,35个蓝藻清理站每年清理蓝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人工鱼巢+外来物种控制”工程实施后,1000个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尼罗河鲈鱼的数量减少了40%;30个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湖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52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召开了非洲生态永续期中期总结会。来自非洲联盟、刚果盆地周边国家、维多利亚湖周边三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刚果民主共和国环境部长看着雨林恢复和维多利亚湖水质改善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刚果盆地的班图族部落,看到姆巴的部落里,农林复合系统中的木薯和香蕉长势喜人,非洲桃花心木幼苗已长到2米高;山地大猩猩在雨林中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又有50只山地大猩猩幼崽出生。姆巴笑着说:“今年我们的木薯和香蕉产量增加了40%,生态旅游收入达200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再也不用去城市乞讨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语言课程,让孩子们学习班图语,传承我们的文化。”

在维多利亚湖的乌干达金贾港,小满和露丝一起潜水监测,看到湖底的水生植物长势喜人,慈鲷鱼和罗非鱼在植物间穿梭,湖水的透明度提高到了3米,蓝藻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80%。露丝兴奋地说:“现在维多利亚湖的溶解氧含量达到了每升4.8毫克,接近鱼类生存的正常标准,渔民们又能正常捕鱼了,上个月有很多渔民告诉我,他们一天能捕到100公斤鱼,比去年多了5倍!”

2053年6月,非洲刚果盆地与维多利亚湖生态修复“系统永续”阶段顺利完成。刚果盆地雨林退化区,雨林植被覆盖率从65%提高到82%,碳汇能力恢复到十年前的75%;山地大猩猩的数量恢复到9500只,非洲象的数量增加到35万头;班图族的人均年收入从220美元升至550美元,贫困率从78%降至45%;1200平方公里的油棕种植园完成可持续改造,有机油棕产品出口量增加60%。维多利亚湖生态失衡区,富营养化率从82%降至48%,其中乌干达金贾港周边湖区降至55%、肯尼亚基苏木港周边湖区降至42%、坦桑尼亚姆万扎港周边湖区降至38%;8个“死亡水域”中有6个恢复了生态功能,鱼类数量增加了85%,慈鲷鱼的数量恢复到8万吨,罗非鱼恢复到15万吨;渔业产值从6.8亿美元升至32亿美元,35万渔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5000家渔业合作社重新开业。

2053年12月底,“长效永续”阶段圆满完成。刚果盆地建设的100个雨林永续监测站和维多利亚湖建设的80个湖泊永续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2万名“生态永续守护者”上岗,其中8000名是班图族和卢奥族原住民,他们定期巡查雨林、监测湖泊,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非洲生态永续基金”累计投入160亿美元,帮助80万渔民转产、50万原住民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53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非洲刚果盆地雨林与东非维多利亚湖的生态永续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循环机制,进入“永续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期树立了“非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期,是构建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非洲的永续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非洲的雨林更茂密、湖泊更清澈,让非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刚果盆地的雨林重新连片茂密,山地大猩猩在林间嬉戏,班图族村民在雨林中快乐地采集果实;看到了维多利亚湖的湖水重新清澈见底,鱼类在水中游动,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孩子们在湖边追逐打闹。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