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5章 冰川融化区与北欧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2 / 2)

“第三期是‘长效稳态’,在2051年12月底前。”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北极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周边12个国家签订‘生态稳态协议’,建立长效监测和协同治理机制——在斯瓦尔巴群岛建设60个极地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冰川、海冰、甲烷和生物多样性;在波罗的海建设50个海洋生态监测站,监测海水质量、溶解氧含量和鱼类数量。同时,开展‘极地与海洋生态教育’,在北极和北欧的100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1万名‘生态稳态守护者’,其中30%是萨米人和渔民,让他们参与生态稳态的日常维护;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每年投入50亿欧元,用于萨米人的驯鹿养殖补贴和渔民的转产扶持,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500亿美元的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专项资金,中国、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250亿美元援助,总共750亿美元,能满足稳态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10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极地生态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环境工程师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北极和北欧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北极理事会和波罗的海周边12个国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挪威政府同意为萨米人提供驯鹿改良资金,芬兰、瑞典等国承诺建设污水处理厂,俄罗斯、波兰等国同意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5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25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稳态团队——中国派了200名极地科学家和环境工程师,挪威派了120名冰川研究专家,瑞典派了100名海洋生物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北极和北欧!”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斯瓦尔巴群岛和波罗的海,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北极与北欧的生态资料、萨米人和渔民的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冰川保护的隔热材料样品和波罗的海藻类清理设备图纸,一定能为稳态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稳态团队,登上了前往挪威的飞机。经过28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冰川区,见到了极地研究员奥拉夫。奥拉夫带着他们参观了冰川消融现场和热融湖,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新奥勒松科考站的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奥拉夫和萨米人长老埃纳尔介绍了冰川保护和驯鹿改良方案,当提到要结合萨米人的传统技术种植苔藓和地衣时,埃纳尔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冰川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为守护家园出一份力了!”

随后,团队在新奥勒松冰川边缘建设植被固冰区。团队成员与萨米人村民一起,将培育好的苔藓和地衣幼苗种植在冰川边缘的土壤中。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种植的时候,要将苔藓幼苗紧贴地面,用少量的腐殖土覆盖,这样苔藓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减缓冰川消融。”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埃纳尔看着亲手种下的苔藓,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苔藓长成后,冰川就能慢慢稳定下来,我们的驯鹿也能有足够的食物了。”

在冰川监测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了冰川厚度测量仪和甲烷检测设备。监测站的主体建筑采用耐寒材料,能在零下40c的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奥拉夫看着安装好的设备,兴奋地说:“有了这些监测设备,我们能实时掌握冰川消融和甲烷释放情况,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波罗的海芬兰湾的赫尔辛基海域。他们首先在赫尔辛基港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氧化池+膜过滤”工艺,能将工业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波罗的海排放标准。团队成员向芬兰海洋生物学家莉娜介绍处理技术:“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10万吨污水,相当于赫尔辛基市80%的污水排放量,建成后能大幅减少流入芬兰湾的污染物。”莉娜看着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污水处理厂,芬兰湾的蓝藻一定能得到控制,海域生态环境会慢慢恢复的!”

在藻类清理站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安装无人机和专业清理船只。清理无人机配备了蓝藻检测传感器和喷洒装置,能精准定位蓝藻聚集区,并喷洒环保的除藻剂;清理船只则配备了大型打捞设备,能将海面上的蓝藻打捞上来,进行无害化处理。瑞典渔民埃里克主动帮忙调试设备,他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蓝藻污染海域,现在有了这些清理设备,终于能主动清理蓝藻了,我们的渔船很快就能重新出海捕鱼了!”

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冻土融化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陈守义召集专家开会讨论,萨米人长老埃纳尔提出了“冻土加固”的传统方法:“我们祖先在建造房屋时,会在地基下铺设厚厚的驯鹿皮和苔藓,这些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减缓冻土融化;你们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在地基下铺设保温板,同时注入低温氮气,加固冻土。”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在朗伊尔城的危房周边铺设保温板,并安装低温氮气注入设备。经过一个月的施工,冻土融化速度减缓了40%,房屋的倾斜程度得到了控制。朗伊尔城居民卡尔看着稳定下来的房屋,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传统方法还能派上用场,我们终于不用搬离家乡了!”

在波罗的海的波的尼亚湾,团队面临着赤潮清理难度大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讨论,芬兰渔民提出了“生物除藻”的传统方法:“我们祖先会在赤潮爆发的海域投放鸭嘴兽和河狸,这些动物以赤潮生物为食,能有效控制赤潮规模。”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从芬兰的淡水保护区引进了一批鸭嘴兽,并在海域中投放了人工培育的除藻微生物。经过两个月的治理,波的尼亚湾的赤潮面积减少了60%,海水透明度提高了2米。波兰环保组织成员安娜看着清澈了许多的海水,兴奋地说:“生物除藻既环保又有效,波罗的海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的清澈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北极与北欧的生态稳态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30个冰川监测站全部投入使用,实时传输冰川消融和甲烷释放数据;25个植被固冰区的苔藓和地衣长势良好,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25%;“驯鹿改良+生态旅游”模式推广后,萨米人的驯鹿数量增加到2.5万头,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萨米人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0%。在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40个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率达100%,30个藻类清理站每年清理蓝藻和赤潮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人工鱼礁+季节性禁渔”工程实施后,500个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10个禁渔区的鱼类数量增加了50%;20个海草种植区的海草覆盖率达30%,海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50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挪威奥斯陆召开了北极与北欧生态稳态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北极理事会、斯瓦尔巴群岛管理局、波罗的海周边12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稳态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挪威环境部长看着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稳定和波罗的海海域改善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稳态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守住稳态成果。”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斯瓦尔巴群岛的萨米人放牧区,看到埃纳尔的驯鹿群在草原上奔跑,驯鹿的体型比以前健壮了许多;新奥勒松冰川边缘的苔藓长势良好,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减缓。埃纳尔笑着说:“今年的驯鹿数量增加了7000头,我们还接待了2万名生态游客,收入比去年增加了50%,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波罗的海芬兰湾,小满和莉娜一起潜水监测,看到海底的海草长势喜人,鳕鱼和鲱鱼在海草间穿梭,海水的透明度提高到了3米,蓝藻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70%。莉娜兴奋地说:“现在芬兰湾的溶解氧含量达到了每升4.5毫克,接近鱼类生存的正常标准,再过几年,这里又会变成热闹的海洋乐园!”

2051年6月,北极与北欧生态修复“系统稳态”阶段顺利完成。斯瓦尔巴群岛冰川融化区,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35%,海冰覆盖率从28%提高到45%;萨米人的驯鹿数量恢复到3.2万头,生态旅游收入达1.5亿欧元;朗伊尔城的冻土融化得到控制,8栋危房完成加固,居民的生活恢复正常。波罗的海富营养化海域,富营养化率从78%降至45%,其中芬兰湾降至52%、波罗的海proper海域降至38%、波的尼亚湾降至32%;12个“死亡海域”中有8个恢复了生态功能,鱼类数量增加了60%,鳕鱼的数量恢复到6万吨,鲱鱼恢复到12万吨;渔业产值从24亿欧元升至50亿欧元,2万名渔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1000家渔业公司重新开业。

2051年12月底,“长效稳态”阶段圆满完成。斯瓦尔巴群岛建设的60个极地生态监测站和波罗的海建设的50个海洋生态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1万名“生态稳态守护者”上岗,其中3000名是萨米人和渔民,他们定期巡查冰川、监测海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生态补偿基金”累计投入100亿欧元,帮助5万名渔民转产和萨米人改良驯鹿品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51年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与北欧波罗的海的生态稳态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稳定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稳态期树立了“北极与北欧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稳态期,是守护生态成果的长期战役,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耐心。北极与北欧的稳态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长期稳定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斯瓦尔巴群岛的冰川重新稳定,北极熊在海冰上悠闲捕猎,萨米人的驯鹿群在草原上奔跑;看到了波罗的海的海水重新清澈,鱼类在海草间嬉戏,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