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是‘长效巩固’,在2049年12月底前。”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澳大利亚政府签订‘生态巩固协议’,建立地下水和珊瑚礁的长效监测机制——在大自流盆地建设60个地下水监测站,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在大堡礁建设40个海洋监测站,监测海水温度、酸碱度和珊瑚健康状况。同时,在当地开展生态教育,培训5000名‘生态守护者’,其中30%是原住民,让他们参与生态巩固的日常工作;发展‘生态旅游’,在大堡礁的恢复区域开展小规模的生态旅游活动,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又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澳大利亚政府的密切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45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生态巩固专项资金,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组织承诺提供200亿美元援助,总共650亿美元,能满足巩固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9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文地质学家、海洋生态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澳大利亚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昆士兰州政府同意关闭超采的自流井,凯恩斯市政府承诺建设污水处理厂,库尔纳族、奎尔克族等原住民部落也愿意参与生态巩固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45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22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巩固团队——中国派了180名水文地质学家和海洋工程师,美国派了100名农业生态专家,日本派了80名珊瑚研究专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澳大利亚!”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澳大利亚生态巩固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澳大利亚,先去大自流盆地和大堡礁实地考察,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澳大利亚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大自流盆地耐旱作物种子和大堡礁珊瑚幼苗培育的设备图纸,一定能为巩固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巩固团队,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经过24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市,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枯竭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大堡礁珊瑚白化带。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大自流盆地昆士兰州Roa农业区,见到了农场主汤姆。汤姆带着他们参观了自己干涸的麦田和自流井,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农场的会议室里,陈守义向汤姆和周边的农民介绍了地下水回灌和农业转型方案,当提到要推广耐旱作物和节水技术时,汤姆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转型了,可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有希望了!”
随后,团队在Roa农业区建设地下水回灌站。回灌站的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配备了深层过滤设备和高压注入泵,能将收集的雨水过滤后,以每小时500立方米的速度注入地下。团队成员教农民们操作回灌设备,汤姆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巧,他按下启动按钮,看着清澈的水流被注入地下,眼中充满了希望:“有了回灌站,地下水位肯定能慢慢回升,我的麦田又能种上小麦了!”
在雨水收集系统建设现场,团队成员与农民一起挖掘蓄水池和渗透塘。蓄水池采用混凝土结构,能储存10万立方米雨水;渗透塘则铺设了透水砖,雨水可以通过透水砖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农民杰克主动帮忙搬运建材,他擦着汗说:“以前雨水都白白流走了,现在能收集起来补充地下水,还能灌溉农田,真是太好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大堡礁凯恩斯珊瑚礁区。他们首先在珊瑚礁附近建设珊瑚育苗基地,育苗基地采用透明的塑料大棚,内部设置了数十个育苗池,每个育苗池都配备了温度控制和水质监测设备。团队成员向海洋生物学家艾米丽介绍育苗技术:“我们培育的珊瑚幼苗,是经过基因筛选的,能适应30c以上的高温环境,存活率比普通珊瑚高40%。”艾米丽看着育苗池中的珊瑚幼苗,兴奋地说:“有了这些耐高温的幼苗,大堡礁的珊瑚一定能恢复!”
在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与当地工人一起安装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氧化池+膜过滤”工艺,能将工业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海洋排放标准。凯恩斯市市长在施工现场说:“以前我们不知道污水对珊瑚的危害这么大,现在建成污水处理厂,既能保护珊瑚礁,又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是一举两得!”
在大自流盆地南澳大利亚州奥古斯塔港农业区,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地面沉降导致灌溉渠道报废,重建渠道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陈守义召集专家开会讨论,库尔纳族长老戴维提出了“生态灌溉”的建议:“我们祖先在没有灌溉渠道的时候,会利用天然的洼地收集雨水,种植耐旱作物;你们可以在地面沉降区域挖掘洼地,建设生态灌溉系统,既能减少成本,又能补充地下水。”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在奥古斯塔港周边挖掘了50个生态洼地,每个洼地都种植了红桉树和苜蓿,雨水收集后在洼地中渗透,既灌溉了作物,又补充了地下水。奥古斯塔港居民露西看着生态洼地中的作物长势良好,激动地说:“没想到不用重建渠道也能灌溉,我们的家园有救了!”
在大堡礁圣灵群岛珊瑚礁区,团队面临着珊瑚移植难度大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讨论,奎尔克族村民提出了“珊瑚捆绑”的传统方法:“我们祖先会用椰壳纤维将珊瑚固定在礁石上,这样珊瑚不容易被海浪冲走。”小满结合现代技术,将椰壳纤维换成了可降解的塑料绳,提高了珊瑚的固定效果。团队成员与奎尔克族村民一起,将培育好的珊瑚幼苗移植到礁石上,奎尔克族村民用传统的方式祈祷:“希望珊瑚能茁壮成长,海洋能恢复生机。”
时间一天天过去,澳大利亚的生态巩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枯竭区,40个地下水回灌站全部投入使用,每年补充地下水1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2.5米;25个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灌溉了15万公顷农田;“节水农业+耐旱作物”模式推广到了800个农场,农民们种植的鹰嘴豆和高粱产量稳步提升,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5%。在大堡礁珊瑚白化带,30个珊瑚育苗基地每年培育500万株珊瑚幼苗,15个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率达100%;“珊瑚移植”工程移植了500平方公里的珊瑚幼苗,珊瑚存活率达65%;20个海洋垃圾清理站清理了1.2万吨海洋垃圾,珊瑚礁区的环境明显改善。
2048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召开了生态巩固期中期总结会。来自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原住民部落、专家团队的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巩固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澳大利亚环境部长看着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位回升和大堡礁珊瑚生长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巩固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守住修复成果。”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大自流盆地Roa农业区,看到汤姆的麦田里种满了鹰嘴豆,绿油油的作物在阳光下长势喜人;自流井虽然还没有恢复自流,但出水量比以前增加了30%,汤姆正在用滴灌设备灌溉作物。汤姆笑着说:“今年的鹰嘴豆预计能收获500吨,能卖个好价钱,我还打算再养500头肉牛,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在大堡礁凯恩斯珊瑚礁区,小满和艾米丽一起潜水监测,看到移植的珊瑚幼苗已经长出了新的触手,小丑鱼在珊瑚间穿梭,鹦鹉鱼在啃食藻类,海底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艾米丽兴奋地说:“现在珊瑚的存活率达65%,比预期的还要好,再过几年,这里又会变成热闹的海洋乐园!”
2049年6月,澳大利亚生态巩固“系统巩固”阶段顺利完成。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枯竭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5.8米,28万平方公里的盐碱地中有12万平方公里得到改良,重新种植了耐旱作物;1200家濒临破产的农场中,有800家恢复了生产,农业产值从60亿澳元升至150亿澳元;库尔纳族的“梦幻泉”周边开始出现少量渗水,部落的传统农耕逐步恢复。大堡礁珊瑚白化带,珊瑚白化率从85%降至45%,其中凯恩斯珊瑚礁区降至52%,圣灵群岛珊瑚礁区降至38%,布里斯班珊瑚礁区降至32%;180种鱼类数量平均增加了40%,小丑鱼的数量恢复到60万条,鹦鹉鱼恢复到45万条;大堡礁的旅游收入从3.5亿澳元升至12亿澳元,50%的旅游公司重新开业,1万名旅游从业者回到工作岗位。
2049年12月底,“长效巩固”阶段圆满完成。大自流盆地建设的60个地下水监测站和大堡礁建设的40个海洋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实时传输;5000名“生态守护者”上岗,其中1500名是原住民,他们定期巡查地下水回灌站和珊瑚礁区,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生态旅游”模式在大堡礁推广,每年接待生态游客50万人次,既增加了当地收入,又提高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49年全球生态治理巩固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与大堡礁的生态巩固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稳定脱离“巩固关键阈值”,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巩固期树立了“大洋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巩固期,是守护成果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澳大利亚的巩固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是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大自流盆地的麦田重新丰收,地下水泉眼恢复喷涌,库尔纳族村民在“梦幻泉”边欢笑;看到了大堡礁的珊瑚重新五彩斑斓,鱼类在珊瑚礁间嬉戏,奎尔克族村民带着游客体验海洋生态之美。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让生机与希望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