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12章 老账房的活口(1 / 2)

天刚蒙蒙亮,端州城南的贫民巷还浸在湿冷的雾气里。

青石板缝隙间积着昨夜的雨水,倒映出歪斜的屋檐和晾晒的粗布衣裳。

陈砚之穿着一袭褪色靛蓝官袍,手里拎着个药包,像寻常巡查小吏般踱步而行。

他停在一扇半塌的木门前。

门楣低矮,门环锈死,门缝里透出一股霉腐与墨汁混杂的气息。

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坐在门槛上磨笔,手指枯瘦如柴,指节扭曲变形,显然是经年握笔留下的病根。

“老陆?”陈砚之声音不高,却让那人猛地一颤。

老陆抬头,浑浊的眼珠在晨光中缩了缩。

他没应声,只是下意识地将手里的毛笔往袖子里藏了藏。

陈砚之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页,轻轻搁在门槛前的矮凳上。

纸面斑驳,边角虫蛀严重,但中间一行朱批清晰可辨:“内务省典簿司书吏陆明远,即日赴京领档。”落款处盖着一枚早已作废的官印——【元昭内务省文书台】。

老陆盯着那张纸,脸上的肌肉开始不受控制地抽动。

他的喉结上下滚动,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呼吸。

忽然,他整个人向后一仰,跌坐在门槛上,嘴唇哆嗦着吐出几个字:“那地方……不该提的。”

陈砚之蹲下身,语气平静:“十年前,你替十七位官员代押‘影契’交接文书。每月初六,你盖一次印,一年十二次,十年一百二十次。你记得吗?”

老陆的眼皮剧烈跳动,瞳孔骤然收缩。

他想开口,却只发出嘶哑的气音。

片刻后,他猛地摇头,声音颤抖:“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写信的!谁找我写信我就写,不问来历!”

“可你的手记得。”陈砚之淡淡道,“你写惯了‘代受印’三字,连做梦都在画押。你儿子抓周那天,你顺手在他手心盖了个印——用的是红泥,不是朱砂。那块墨迹还在吧?”

老陆浑身一震,惊恐地望向里屋。

陈砚之没再说话,只缓缓起身,转身离去。

走到巷口时,他低声对藏在拐角的暗哨道:“传话赵九龄——人找到了,记忆封得极深,但裂痕已现。”

三天后,七王府东阁。

苏锦黎立于窗前,指尖轻叩檀木案几。

窗外风穿回廊,吹动她鬓边一缕碎发。

桌上摊着一份《岭南赋役异常汇总》,纸面工整,数据详实,每一笔都指向清远、端州等地隐匿田亩与虚报灾情的痕迹。

“已经送出去了?”她问。

赵九龄站在屏风侧影里,黑衣紧束,面色沉静:“寅时三刻,太子府细作翻墙取走副本。据线报,两个黑衣人当夜离京,快马加鞭,直奔岭南方向。”

苏锦黎嘴角微扬,眼中却没有笑意:“他们不怕账本改写,只怕活人开口。真正压住他们喉咙的,从来不是数字,是那个能证明‘影契’确曾流转的人。”

她转身,目光如刃:“护住老陆,但别让他知道我们在护他。若他觉察背后有靠山,便会本能地藏起恐惧——而人只有在怕得要死的时候,才会说出最真的东西。”

赵九龄颔首退下。

三日后,端州雨夜。

赵九龄扮作游方郎中,背着药箱走进贫民巷。

他敲开老陆家的门,自称路过避雨,见老人手抖难眠,愿施针疗疾。

老陆起初推拒,但在看到对方掏出的一枚旧铜铃——那是当年内务省值夜巡更所用之物——后,终于默许他进门。

银针刺穴,热汤敷络。

赵九龄一边施治,一边不动声色取了一滴血,藏入瓷瓶。

临走前,他又借故查看屋梁横木,借着火折子的光,看清了那道几乎被烟熏掩盖的刻痕:

“癸未年十一月初六,代押十七印。”

正是戍卒案发后的第三个月,也是第一批“影契”完成伪造交接的时间节点。

他悄然离开,在院墙外埋下一根空心竹管,另一端通向隔壁废弃柴房。

随后传令两名暗卫潜伏周边,严禁靠近,只准监听。

那一夜,雨一直未停。

老陆独坐灯下,手中捧着一本破旧《礼记注疏》。

书页发脆,边角卷曲,他一遍遍摩挲着封面,仿佛在确认某种存在。

忽而,他抬起头,望向屋顶漏雨的角落,喃喃自语:“你们……真的来了?”

话音落时,院外传来一声极轻的响动,像是瓦片被踩动。

屋内烛火晃了一下。

老陆没察觉,只是缓缓翻开书页,指尖停在某一行夹层之间。

那里,似乎藏着什么。深夜,雨势未歇。

老陆的手指在书页间停住。

那本《礼记注疏》早已残破不堪,纸面泛黄卷边,墨迹也模糊难辨,唯有夹层处一道细线缝合的痕迹,像是藏了十年的秘密终于等到了裂开的一刻。

窗外又是一声轻响,比先前更近。

他猛地抬头,烛火晃动,映出墙上佝偻的影子。

还没来得及反应,窗棂“砰”地炸裂——两名黑衣人跃入屋内,刀光冷冽,湿透的斗篷滴着水,在地上积成两滩暗影。

“影契呢?”其中一人低喝,声音沙哑如锈铁摩擦,“交出来,留你全尸。”

老陆浑身发抖,牙齿打颤,却本能地将书抱在胸前。

他想说“我不知道”,可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只能发出断续的气音。

另一人冷笑一声,一脚踢翻矮凳,逼近床前,抬脚踹向床板。

木板松动,露出一个暗格。

他伸手进去摸索片刻,掏出一只油布包裹的小册子,正要打开查看,忽听屋顶瓦片“咔”地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