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四:孩童嬉戏。
连街边的顽童们都受到了熏陶。跳皮筋输了,会嘟着嘴说:“你肯定偷偷求乌鸦嘴婆婆帮忙了!”(林小满在民间悄然多了个“乌鸦嘴婆婆”的尊称,尽管她年纪轻轻)。分享糖果时,也会一本正经地约定:“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反悔谁就去被林姑娘‘祝福’!”
这条谚语的威力,甚至开始反向影响商业行为。
有那精明的茶馆说书先生,迅速推出了“乌鸦嘴传奇”系列专题,每日座无虚席,收入翻了几番。
有小吃摊主,偷偷在招牌旁加上一行小字:“本摊小本经营,已得林姑娘‘祝福’——肯定不发财。”结果生意反而比以前更红火,大家都想来沾沾这“反向财气”。
连一些走街串巷的货郎,都学会了吆喝:“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林姑娘用了都说‘肯定不好’的梳子!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啊!”(虽然纯属扯虎皮拉大旗,但效果奇佳)。
“宁惹阎王爷,别惹林小满。”这十个字,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消解了纯粹的神怪恐惧,带上了一种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色彩。人们敬畏她,但又忍不住谈论她、利用她的“名头”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小麻烦。她仿佛成了悬在京城上空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像是成了一个另类的、拥有最终仲裁权的“保护神”。
这股风潮自然也传到了林小满本人的耳朵里。
她第一次从一个卖炊饼的大娘口中听到这句谚语时,刚咬下去的一口饼差点噎在喉咙里。
“咳咳……宁惹阎王爷,别惹我?”她指着自己,表情古怪,“我这形象……已经这么深入人心了吗?”
她有点哭笑不得。阎王爷?她哪有那么恐怖!她明明是个为了生存而努力刷KpI的勤奋员工好不好!
不过,仔细想想,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耳根子清净多了。以前出门,虽然没人敢惹她,但那种畏惧、审视、甚至带着恶意的目光还是不少的。现在好了,大家看她的眼神,虽然依旧敬畏,但多了点……亲切?仿佛她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化身,大家只要遵守“别惹她”这条基本原则,就能相安无事。
就连之前那些偶尔还会在背后嚼舌根、说她“妖女”的迂腐书生,现在也都闭紧了嘴巴。毕竟,“阎王爷”这个对比对象,杀伤力太强,谁也不想被归到“连阎王爷都敢惹”的蠢货行列。
“行吧,”林小满很快接受了这个设定,甚至有点小得意,“阎王爷就阎王爷吧,好歹也是个高级职称,管生死的那种!总比之前那个莫名其妙的‘乌鸦嘴婆婆’好听点。”
她背着手,溜溜达达地往家走,感觉走在街上的底气都足了不少。沿途商贩看到她,都露出热情(且紧张)的笑容,仿佛在说:“您老溜达呢?慢走啊!千万别停!”
林小满享受着这种诡异的“尊崇”,心里盘算着:
“看来,这品牌形象是立住了。接下来,可以考虑深化服务,搞点‘精准反向打击’或者‘范围祝福防御’之类的增值业务了……”
她浑然不知,自己这句已然成为京城共识的“谚语”,将会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成为她最意想不到的护身符。而那句“别惹林小满”,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某个身处绝境的商人,以一种无比虔诚(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再次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