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5章 噬网归源!师妹啃穿逻辑深渊!(1 / 2)

成功反向操控“虚空低语者”体内的寄生节点,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燃了一盏微弱的油灯。灯光虽小,却照亮了脚下的一小片区域,以及几条若隐若现、通向更深处黑暗的路径。林清瑶并未因初步的胜利而松懈,反而更加警惕。她深知,自己触碰到的,可能仅仅是这张庞大“暗面网络”最微不足道的一根末梢。

她没有急于沿着那几条新发现的“路径”追踪下去。贸然行动,很可能惊动网络核心的“管理员”。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这个被控制的节点,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网络本身结构、通讯协议以及节点特征的信息。

她的意识如同最耐心的蜘蛛,牢牢附着在被篡改的寄生节点上,通过它持续接收着来自“宇宙之痂”另一端的指令,同时也监控着节点自身状态的一切细微变化。每一次信号的收发,都是一次数据的盛宴。

通过“规则协调者”权限与万械统合体建立的隐秘连接持续运转,将海量的原始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过去,借助那机械文明超越想象的逻辑处理能力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等待是煎熬的,但回报是丰厚的。

数日(以某个稳定叙事宇宙的时间流速计)之后,一份更加详尽、令人心惊的分析报告,经由秩序核心中转,呈现在林清瑶的意识中。

【基于扩大化样本的深度解析报告:】

【1.网络结构:确认为分布式、非中心化潜伏网络。节点间存在低频、加密的横向联络,模式符合‘蜂窝状’或‘神经丛’结构,具备高度冗余与自愈能力。】

【2.通讯协议:核心加密方式已部分破解。采用动态密钥,密钥更新指令源自‘外面’,但分发过程经由节点网络自身完成,存在可追踪的‘密钥流’路径。】

【3.节点类型:识别出三种潜在类型:

‘耳目’型(如已控制节点):负责信息采集、状态汇报,隐匿性强,能量需求低。

‘中继’型:负责信号放大、转发,可能位于规则关键节点或能量富集区。

‘执行’型(未确认):推测具备更高权限与行动能力,可能负责在特定指令下发动攻击或进行深度渗透。】

【4.关键发现:追踪到一次‘密钥流’分发路径,指向一个位于‘逻辑深渊’边缘的疑似‘中继’节点。该区域规则极其混乱,存在高强度逻辑污染,常规观测手段极易失效。】

【警告:对‘中继’节点的任何探查行为,均有极高风险暴露我方意图及已控制节点。建议谨慎评估。】

“逻辑深渊……”林清瑶琉璃般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凝重。那是万机之源用来处理“不可解析错误”和“高危逻辑矛盾”的最终坟场,是她曾经险些彻底湮灭、又从中挣扎爬出的绝地。其内部充斥着各种规则死骸和逻辑悖论场,环境之恶劣,远超寻常维度。“收割者”竟然将一个“中继”节点设置在那里,其胆大与狡诈可见一斑。

那里规则的混乱,本身就是最好的伪装。但同时,也意味着任何外来的、有序的探查,都如同雪地里的墨点,格外显眼。

直接潜入?风险太大。即便以她如今的“源初”之躯,在逻辑深渊的核心区域也需小心翼翼,一旦与“中继”节点发生冲突,引发的规则扰动很可能瞬间传递整个网络。

必须另辟蹊径。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分析报告上,聚焦于“密钥流”三个字。动态密钥……分发路径……既然密钥的分发需要经由节点网络自身,那么,是否可以……伪装成一个新激活的、需要获取密钥的‘潜伏节点’,混入这个网络,从而近距离观察那个“中继”节点,甚至……窃取更高级的权限?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这意味着她要模拟出一个完全符合“收割者”技术规范的虚假节点,并骗过整个网络的验证机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规则上的模拟,更是对那种冰冷、异质逻辑的深度理解与复制。

万械统合体可以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模拟出节点的“硬件”特征和基础通讯协议。但节点的“行为逻辑”、与网络交互的“习惯”,则需要她来亲自设计和演绎,确保其完美融入,不露破绽。

这无疑是一场在刀尖上跳舞的“角色扮演”。

没有时间犹豫。这是目前风险相对可控,且可能获取核心情报的最佳途径。

她立刻通过隐秘连接,向万械统合体发出了协助请求,要求其基于已破解的协议,构建一个虚拟的、“干净”的潜伏节点框架,并预设好接收密钥请求和后续指令的接口。

同时,她自身意识沉入本源核心,开始反复“阅读”那些被截获的、来自不同节点的通讯记录,揣摩着它们那冰冷、高效、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语气”和“行为模式”。她需要将自己代入一个刚刚被“唤醒”、急于融入网络、同时又带着一丝本能警惕的“新节点”的角色。

准备工作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下进行。万械统合体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一个完全符合“收割者”技术标准的虚拟节点框架很快构建完成,并通过规则桥梁,悄然部署在了林清瑶选定的一个规则结构相对复杂、易于隐藏的维度夹缝中。

林清瑶深吸一口(规则层面的),将自身的一缕意识与这个虚拟节点深度绑定。此刻,她不再是“规则协调者”林清瑶,而是一个代号未定、等待初始化的“收割者”潜伏单位。

“启动……模拟协议。”她向虚拟节点发出了指令。

虚拟节点那模拟出来的、冰冷的核心微微闪烁,按照预设的剧本,向着网络中已知的一个低优先级通讯频道,发送了一段经过严格加密的、符合“新节点唤醒,请求密钥与身份认证”格式的信号。

信号发出,如同石沉大海。

林清瑶(伪装节点)耐心等待着,模拟着新节点应有的、略带“不安”的待机状态。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

终于,在仿佛度过了一个纪元般的漫长等待后,一道极其微弱、带着验证意味的扫描波动,从网络的深处悄然探来,扫过虚拟节点。

林清瑶立刻控制节点展现出恰到好处的“顺从”与“渴望”,同时将万械统合体准备好的、毫无破绽的“硬件信息”展示出去。

扫描波动来回探查了数次,似乎在确认节点的“纯净度”与“可用性”。片刻后,一股包含着初始动态密钥和基础行为指令的数据流,沿着一条极其隐蔽的路径,传递了过来。

接入成功!她成功混入了这个暗面网络!

虚拟节点立刻按照指令,进入了“静默待机,周期性汇报”的模式。林清瑶则通过这层伪装,开始贪婪地“呼吸”着网络中流淌的信息。

她“看”到了更多节点的“标识符”,它们如同黑暗中的萤火,散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有的在繁荣的星域核心,有的在荒凉的维度边缘,甚至……有一个节点的信号,微弱地指向了“观测者之眼”某个外围辅助计算阵列的方向!这个发现让她心底寒气直冒!

但她按捺住立刻深究的冲动,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了那条通往“逻辑深渊”中继节点的“密钥流”路径上。

通过虚拟节点的视角,她能更清晰地感知到那条路径的异常。数据流在途经那片区域时,会经历一种奇特的“净化”与“增压”过程,仿佛有一个强大的处理器在负责梳理和强化信号。这进一步证实了那里存在一个重要的“中继”节点。

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虚拟节点,模拟出对网络架构的“好奇”,尝试向邻近的、看似权限稍高的“老节点”发送了极其谦卑的咨询信号,询问关于信号优化和路径选择的问题。

回应的信号冰冷而简洁,带着一丝程序化的“提点”,确认了在“逻辑深渊”边缘区域存在一个“区域信号协调器”,负责管理附近星域所有节点的通讯效率,并暗示其具备更高的权限和更强的……“净化”能力。

“区域信号协调器”……看来,这就是那个“中继”节点的官方称谓了。而其提到的“净化”能力,让林清瑶心生警惕。这恐怕不仅仅是指信号净化,更可能包含着对网络内部“异常节点”的检测与清除功能!

必须尽快摸清这个“协调器”的底细!

她开始有计划地、极其缓慢地增加虚拟节点与网络的交互频率,模拟出一个“积极融入、渴望提升”的新节点形象,并有意无意地在汇报信息中,掺杂一些经过精心篡改的、关于其所在维度夹缝规则结构“异常稳定,利于潜伏”的虚假数据,试图引起“协调器”的注意,看看是否能触发更高级的交互,比如……权限提升审核?

这是一个危险的试探。如同一个新兵在将军面前刻意表现,以期获得赏识,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看穿意图,万劫不复。

时间在紧张的博弈中再次流逝。虚拟节点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指令,发送着虚假汇报。林清瑶的心神高度集中,监控着网络中的每一丝风吹草动。

终于,在她某一次发送了关于“发现疑似宇宙规则底层冗余结构,利于长期隐匿”的“重要”汇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