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4章 醋海微澜,暗中护航(1 / 2)

那份匿名的技术分析报告,像一根细刺扎在林薇心头。她没有声张,而是通过一个极其隐秘且可靠的渠道,联系了一位远在海外、与顾氏和哲阅均无利益往来的半导体领域权威专家,将报告的关键部分加密发送过去,请求进行初步评估。这需要时间,而她不能因此停下脚步。

团队的工作在磕绊中推进。赵峰和陈亮如同两台不同频段的精密仪器,虽然都在运转,却时常发出不和谐的噪音。

一次关于市场预测数据的讨论中,赵峰坚持采用保守的线性增长模型,认为“过于乐观的假设是财务预测的大忌”。陈亮则据理力争,认为“颠覆性技术的市场渗透曲线往往是指数级的,用线性模型会严重低估其潜力”。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会议再次陷入僵局。

林薇没有强行打断,而是等双方都陈述完理由后,才平静开口:“赵工的谨慎是对集团资金负责,陈工的远见是捕捉技术价值的必需。我们不必非此即彼。”

她转向白板,画出一条“S”型曲线:“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多情景分析模型?基础情景采用赵工的保守假设,乐观情景参考陈工的技术爆发预测,再设置一个悲观情景作为风险对冲。这样,我们呈现给决策层的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一个涵盖不同可能性的概率分布区间,更全面,也更具说服力。”

这个提议,既尊重了财务的严谨,也包容了技术的激进,将对立转化为了互补。赵峰和陈亮看着白板上的曲线,沉默片刻,最终都表示了认可。

“我需要技术团队提供支撑‘乐观情景’的关键技术节点和市场规模依据。”赵峰率先打破沉默,语气缓和了些。

“没问题,相关数据和行业报告我会尽快整理给你。”陈亮也立刻回应。

看着两人开始就具体细节进行沟通,林薇悄悄松了口气。改造之路,便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改变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协作方式。

她并未察觉,这些看似寻常的团队摩擦与她的应对,都通过某种方式,悄然传到了顾夜琛的耳中。

总裁办公室内,顾夜琛听着助理低声汇报北美项目团队的进展,当听到林薇如何巧妙化解赵、陈二人的争执时,他紧抿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上扬了一下。但听到团队因权限不足,在调用某些海外行业数据库和联系关键专家时遇到阻力时,他的眉头又蹙了起来。

他没有直接插手,而是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集团信息部和战略合作部的负责人。

“北美‘创芯’项目是集团S级优先,相关团队的信息和资源权限,按最高级别开通,无需额外审批。”

“梳理一下我们与海外顶尖理工院校及行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渠道,筛选出与半导体领域相关的,将对接人信息整理成册,优先提供给北美项目团队。”

他下达指令,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放下电话,他凝视着窗外,目光深邃。他不能替她扫平所有障碍,但可以为她铺就一条相对顺畅的跑道,让她能更自由地施展才华。这种默默的护航,是他表达信任与支持的方式,笨拙,却切实有效。

与此同时,沈哲那边并未因匿名报告石沉大海而放弃。他通过第三方,向几家与顾氏有竞争关系的媒体“透露”了顾氏正在激烈竞购“创芯科技”的消息,并刻意模糊了部分关键信息,营造出一种顾氏志在必得、甚至可能不惜代价的舆论氛围。

这招颇为阴险,意在抬高“创芯”的心理价位,吸引更多潜在竞购者,从而增加顾氏的收购成本和难度。

消息很快在小范围财经媒体上发酵。林薇在监测舆情时发现了这些报道,心头一沉。她立刻召集团队,通报情况。

“看来我们的对手已经出招了。”林薇神色凝重,“舆论升温,可能会让‘创芯’的股东待价而沽,也会引来更多秃鹫。我们的尽调必须更快,更精准,报价策略也需要更加灵活应变。”

团队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真正的商战,从来不止于会议室内的争论。

下班后,林薇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庄园。周伯一如既往地准备了温热的汤品。她坐在餐桌前,小口喝着,思考着如何应对沈哲的舆论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