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13章 徐小眼培养初级技工(2 / 2)

学员里有个叫李小花的姑娘,是这批学员中唯一的女性,今年才18岁,之前在村里做过针线活,心思格外细。她拿着游标卡尺,小心翼翼地卡在闭锁体上,眼睛盯着刻度,嘴里轻声念着:“主尺10,游标尺第3条线对齐,应该是10.06。”

徐小眼凑过去一看,笑着点头:“没错,读数很准。李小花,你这细心劲儿,适合干测量的活儿。”

李小花脸一红,低下头继续练习。可旁边的一个矮个子青年却犯了难——他叫张栓柱,眼神不太好,看游标卡尺的刻度总模糊。徐小眼见状,特意找了块木板,在上面画了放大的刻度,让他对着练习,还手把手教他调整卡尺的位置,直到他能准确读数。

基础维修课上,徐小眼把一台有点故障的车床拆得七零八落,从主轴、丝杠到轴承,每个零件都摆放在地上,讲解它们的作用和常见故障。“这台车床的丝杠有点松,是因为固定螺母磨损了,只要换个新螺母,再调整一下间隙就行。”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拆卸螺母的方法,“拆零件要记好顺序,哪个零件先拆,哪个后装,别弄混了,不然装回去就用不了了。”

培训过半时,麻烦来了。有个叫赵小虎的学员,性子急躁,练机床操作时总嫌慢,一次装夹钢坯时没夹紧,开机后钢坯直接飞了出去,差点砸到旁边的李小花。徐小眼见状,当即让他停手,脸色沉了下来:“干活急什么?这要是在战场上,你这一下不仅造不出零件,还可能伤了人!技术活儿,慢就是快——把基础练扎实了,往后才能快起来。”

赵小虎涨红了脸,站在原地不敢吭声。徐小眼没再批评他,而是让他从最基础的装夹工件练起,每天练上百次,直到能一次夹紧、不晃不抖为止。赵小虎也知道自己错了,闷着头苦练,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缠上布条继续练,没过几天,装夹工件的速度和精度就赶上了其他学员。

学员们的进度参差不齐,有的上手快,有的慢一些。徐小眼就采取“以快带慢”的办法,让王二柱、李小花这些学得好的学员,在休息时帮着辅导进度慢的,自己则在一旁巡视,随时解决问题。车间里的技工们也时不时过来帮忙,教他们一些干活的小技巧,整个培训氛围格外融洽。

有一次,李小花在测量一个零件时,发现自己的读数和徐小眼的差了0.05,急得快哭了。徐小眼拿起卡尺,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是卡尺的游标尺有点变形,不是她的问题。“别慌,测量工具也会出问题,干活时要多留个心眼,发现不对劲就及时检查。”他一边安慰李小花,一边用手工研磨的方法,把变形的游标尺修好了。

就这样,1个月的培训很快过去。考核那天,徐小眼给每个学员发了一根钢坯,让他们加工一个直径20、长度50的圆棒,要求误差不超过0.1,还要能独立完成简单的零件测量和机床故障排查。

学员们紧张地忙碌起来,机床声、卡尺测量的“咔哒”声交织在一起。王二柱第一个完成,他加工的圆棒误差只有0.03,测量读数也分毫不差;李小花紧随其后,零件精度同样达标;赵小虎虽然慢了点,但也顺利完成了考核。

最终考核结果出来:王二柱、李小花、赵小虎等6人,能独立加工简单零件,掌握了基础的测量和维修技能;剩下的9人虽然还不能独立操作,但也掌握了基本流程,再练一段时间就能上手。

李铮看着考核结果,高兴地拍着徐小眼的肩膀:“老徐,你真是好样的!这6个学员一上岗,咱们零件加工组的压力就能小不少,往后扩产也有底气了!”

徐小眼看着这群晒得黝黑、眼神却格外明亮的青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知道,这些学员不仅是车间的新鲜血液,更是根据地军工事业的希望。夕阳下,学员们跟着技工们熟悉岗位,机床声和欢笑声回荡在车间里,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关于成长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