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99章 规划下一阶段目标(2 / 2)

最后一个目标,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技工培训。李铮看向众人:“目标三:建立技工培训体系。咱们现在技术人员太少,得自己培养。我计划选拔20名根据地青年,组成第一期技工培训班,分三个方向:机械加工、锻打、弹药制作。”

他分配任务:“周师傅负责机械加工培训,教大家车床操作、零件测量;王师傅负责锻打培训,教大家火炉控制、模具使用;刘姐负责弹药制作培训,教大家子弹复装、炸药配制基础。培训期一个月,期满考核,合格的直接加入各生产组。”

“学员从哪儿来?”刘姐问道。

“我已经和张团长说好了,他会通知各村庄,选拔16-25岁、识点字、肯吃苦的青年。”李铮说,“王小柱,你负责学员的报名和筛选,后天开始,在张家坳村口设报名点。”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每个目标都拆解到具体负责人、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散会后,大家立刻行动,整个军工车间工地瞬间忙碌起来。

王磊带着15名工人和战士,扛着铁锹、镐头钻进深山,找到之前勘察的铁矿脉,开始采矿。铁矿砂藏在岩石夹层里,工人们先用镐头凿开岩石,再用铁锹把铁矿砂铲进竹筐,由战士们挑下山。王磊则在一旁指导:“挑颜色深的矿石,含铁量高!别用蛮力凿,顺着岩层缝隙来!”

王铁锤回到铁匠铺,支起三个红炉,带领4名铁匠开始打造车床零件。他拿着周明画的图纸,先熔化工具钢,把钢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再用大锤反复锻打。火星溅在他脸上,他浑然不觉,只是盯着零件的形状,时不时用尺子测量:“再锻打一遍,让钢的密度更均匀!”

周明和吴博文则围着一台旧车床研究改进。周明蹲在车床下,用粉笔在床身上画标记:“这里装丝杠,连接手摇柄,带动刀架自动进给。”吴博文则在一旁计算丝杠的螺距:“螺距10,转一圈刀架走10,这样误差就能控制住了。”两人一边讨论,一边动手拆卸车床的旧部件,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浸湿了衣领。

刘姐则带着陈平、刘军,在临时化工帐篷里忙碌。他们用孙师傅新做的陶制反应罐,按比例混合浓硫酸、浓硝酸和甘油,放在冰水盆里冷却。陈平盯着温度计,声音沉稳:“温度5c,可以加甘油了。”刘军小心翼翼地往反应罐里倒甘油,刘姐则用玻璃棒缓慢搅拌,三人配合默契,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比。

李铮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一会儿帮王磊指导工人采矿,一会儿给王铁锤递工具,一会儿又帮周明和吴博文测量零件尺寸。中午吃饭时,他刚端起搪瓷缸,就看到王小柱跑过来:“李主任,张团长派人来,说旅部又送来了一批物资,有20把新凿子和10把钢锯!”

李铮放下搪瓷缸,立刻跟着王小柱去清点物资。看着崭新的工具,他心里更有底了——有了这些工具,王铁锤打造机床零件的速度能更快。他转头对王小柱说:“把工具给王师傅送过去,让他加快进度。”

傍晚时分,李铮回到临时办公室,看着桌上的规划表,每个目标都有了进展:铁矿已经采了500斤,车床主轴的毛坯锻打完成,车床改进的丝杠正在加工,硝化甘油试制出了500克。他拿起笔,在规划表上逐一打勾,嘴角露出笑容。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建设中的军工车间上,工人们还在忙碌着,拉歌声、锻打声、机床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奋斗之歌。李铮知道,虽然接下来的路还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朝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造出属于自己的火炮,打造出强大的军工车间,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