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试的是5%铜粉的铸铁。铸出来的铁壳表面比之前光滑了不少,边缘的毛刺也少了。李铮拿起铁壳,用手掰了掰,虽然还是有点硬,但没有立刻断裂;他又用锤子轻轻敲了敲,铁壳发出沉闷的响声,没有出现裂纹。
“有效果!”李铮兴奋地说,“再试试10%的!”
10%铜粉的铸铁壳效果更好——表面几乎没有坑洼,用手捏的时候,能感觉到有一定的延展性,不会轻易变形;用锤子敲的时候,虽然还是会有细微的痕迹,但没有开裂。
“就是它了!”李铮拿着10%铜粉的铸铁壳,递给陈婉儿,“赶紧测一下尺寸,看看能不能装上火药和弹头。”
陈婉儿用卡尺测量铁壳的内径和长度,惊喜地说:“尺寸刚好!和铜壳一样,能装下咱们的火药和弹头!”
接下来是实弹测试。李铮带着铁壳来到靶场,刘满仓和几个战士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李铮将火药和弹头装进铁壳,压好底火,然后装进步枪弹匣。
“我来试!”战士张强自告奋勇,端起步枪,对准100米外的稻草人靶子,扣下扳机——“砰”的一声,子弹呼啸着飞向靶子,准确地命中了稻草人的胸口,留下一个拳头大的洞。
张强兴奋地跑过去,捡起靶子上的弹壳——铁壳虽然有些变形,但没有裂开,底部的击发痕迹也很清晰。“没炸壳!能正常用!”他举着弹壳跑回来,脸上满是笑容。
李铮又让张强试了几发,都是同样的结果——铁壳能正常击发,没有炸壳,虽然射程比铜壳子弹近了50米,穿透力也稍差一些(铜壳子弹能打穿3厘米厚的木板,铁壳子弹只能打穿2厘米),但在100米内的有效射程里,完全能满足战斗需求。
“太好了!终于找到替代品了!”陈婉儿激动地在笔记本上写下“铸铁+10%铜粉:延展性较好,不易裂,射程150米(有效),穿透力稍弱,可应急使用”。
老周也松了口气:“虽然不如纯铜,但能应急就好!咱们现在还有不少铸铁,再收集点铜屑磨成粉,就能继续生产子弹壳了,至少不用停生产线了。”
李铮点点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看着靶场上散落的铁壳弹壳,虽然性能不如铜壳,但这是他们在没有铜材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办法解决的难题。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是要找到稳定的铜材来源,但至少现在,子弹生产不用停了,前线的战士也能有子弹可用了。
“小琳,你立刻组织人手,把仓库里的铸铁都搬出来,磨成小块;陈婉儿,你负责磨铜粉,按10%的比例和铸铁混合;老周,你调整车床,适应铁壳的加工——铁比铜硬,刀具要磨得更锋利些。”李铮开始安排工作,作坊里的气氛重新变得活跃起来,每个人都忙碌起来,机床声、锤子声、搅拌声,再次响了起来。
刘满仓拍了拍李铮的肩膀:“还是你有办法!这下前线的战士不用担心没子弹了。我再让巡逻队多收集点铜器和铸铁,争取让咱们的子弹能多生产些日子。”
李铮笑着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山林。他知道,虽然暂时解决了铜材问题,但挑战还在后面——日军的侦察越来越频繁,说不定很快就会有更大规模的进攻。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不断想办法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守住根据地,守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军工作坊,为打跑日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