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又继续说:“但如果大家都明白,咱们造武器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把鬼子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种信念,能让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无所畏惧。这就是思想教育的作用——凝聚人心,坚定信念。”
李铮沉默了,他想起之前原材料短缺的时候,确实有几个工人抱怨过,说“这活又累又危险,还没个准头”;还有上次日军特务在附近侦察,有个年轻工人吓得好几天不敢来上班。当时他只是觉得这些人胆子小,现在听赵纲这么一说,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家没有真正树立起抗战的信念。
“您说得对,我之前确实忽略了这一点。”李铮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愧疚,“那您说,咱们该怎么开展思想教育?我没做过这种事,心里没底。”
“其实不难,关键是要接地气,让大家听得懂、愿意听。”赵纲笑了笑,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咱们可以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不用太正式,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作坊里找个地方,大家坐在一起。可以让参加过战斗的战士给大家讲前线的故事,讲讲战友们是怎么用咱们造的武器打鬼子的;也可以给大家读报纸,讲根据地外面的抗战形势;还可以让大家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来作坊,将来想看到什么样的中国。”
他又补充道:“另外,你作为作坊的负责人,要多跟工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生活。比如谁家里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谁表现得好,要及时表扬,让大家觉得在作坊里不仅能学技术,还能感受到温暖。这样一来,大家的心就齐了,劲也能往一处使。”
李铮认真地听着,把赵纲的话都记在心里。他突然想起之前周青从敌占区回来,说有个地下商人因为帮助他们采购物资被日军抓了,至今下落不明。这个故事,或许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抗战的艰难和意义。
“我明白了,赵干事。”李铮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今晚我就组织第一次学习活动,先让老周给大家讲讲他在前线的经历,再把周青同志遇到的事跟大家说说。以后咱们每周组织两次学习,一定把思想教育抓好。”
赵纲满意地点点头:“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记住,作坊不仅是生产武器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咱们要造出好武器,更要培养出有信念、有担当的抗战骨干。”
当天晚上,作坊里的煤油灯比平时亮了许多。李铮把工人都召集到一起,搬来几条长凳,大家围坐成一个圈。老周坐在中间,手里拿着一个搪瓷缸,喝了口水,开始讲他在前线的故事。
“去年冬天,我跟着部队在太行山打游击,那时候天特别冷,雪下得有膝盖深。咱们的战士穿着单衣,拿着老旧的步枪,却要跟装备精良的鬼子拼。有一次,咱们的一个班负责掩护大部队转移,被鬼子包围了。班长拿着咱们作坊早期造的复装子弹,带着战士们守在一个山头上,打退了鬼子三次进攻。最后子弹打光了,班长就拿着刺刀冲上去,跟鬼子肉搏,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老周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了力量。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有的工人眼睛红了,有的紧紧攥着拳头。孙小虎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想起了自己被鬼子杀害的父母,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为父母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老周讲完后,李铮又把周青的事跟大家说了:“周青同志为了给咱们采购原材料,在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奔波,这次不仅没买到东西,还差点被鬼子抓了,一起去的同志还有人受了伤。咱们现在能有铁矿、能炼粗钢,不用再完全依赖敌占区的采购,是很多人用命换来的机会。咱们要是不努力造武器,对不起那些为咱们付出的人,更对不起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友。”
“李师傅,您放心,我们以后一定更努力!”一个工人激动地站起来说,“我以前确实觉得这活累,有时候会抱怨,但今天听了这些事,我才知道自己有多自私。以后我保证,每天多造十发子弹,绝不偷懒!”
“我也保证!”“我也是!”其他工人也纷纷表态,气氛格外热烈。
王铁锤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很是感慨。他站起来,大声说:“大家说得都对!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有责任把鬼子赶出去。以后我不仅要把武器修好,还要把自己的手艺教给更多人,让咱们作坊能造出更多厉害的武器!”
从那以后,作坊的学习活动成了常态。每天晚上,煤油灯下总能看到大家围坐在一起的身影,有时候听故事,有时候学知识,有时候交流心得。工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不再抱怨,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有一次,冶炼炉的鼓风装置坏了,几个工人主动留下来,连夜抢修,第二天一早又照常上班,没有一个人喊累。
李铮看着这些变化,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赵纲的话没有错,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的作坊,不仅能造出高质量的武器,更有了一股无形的力量——这股力量,能让大家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低头,能让大家为了抗战胜利,拼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