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栓和栓柱也早早地候在山脚下,手里还领着三个同村的老乡,每人背上都背着一捆晒干的茅草和几根粗木杆。“李师傅,山里潮气重,先搭个棚子遮风挡雨,不然晚上守矿的人得冻坏。”王老栓拍了拍背上的茅草,“我们还带了些晒干的艾草,晚上点着能驱蚊子,还能稍微暖点。”
李铮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一阵发热。他从背包里掏出几张昨晚画好的简易图纸,递给刘满仓和栓柱:“栓柱,你跟老乡们熟,负责找块平整的地方搭棚子,就按这个图纸来,留个通风口,再弄个灶台,方便烧水做饭。满仓,你带战士们去铁矿那边,先清理出一块采矿的场地,把表面的浮土和碎石清掉,注意安全,别用蛮力硬撬石头。”
分配完任务,众人扛着工具往山谷里走。深秋的山路结了层薄霜,踩在脚下咯吱作响,稍不留意就会打滑。栓柱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棍,时不时戳戳前面的路面,提醒后面的人:“这里有块松动的石头,小心点绕着走!”
到了山谷里的铁矿区域,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没有专业的采矿工具,他们就用锄头挖、用镐头刨,遇到坚硬的岩石,就用大锤砸。汗水很快浸湿了他们的粗布军装,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消散得飞快。有个叫小陈的战士,力气大,一镐头下去能刨出一大块土,可没一会儿,手掌就磨出了水泡。他偷偷把水泡挑破,裹上块布条,又继续埋头干活。刘满仓看在眼里,走过去把自己的手套递给小陈:“拿着,我这手套厚,能护着点手。咱们现在多挖点矿,前线的战友就能多有几发子弹,这点疼算啥!”
另一边,栓柱和老乡们已经开始搭棚子了。他们把粗木杆插进土里,用绳子绑结实,再把茅草一层一层铺在上面,铺得又厚又密,防止漏雨。棚子搭好后,老乡们又在旁边挖了个土灶,找来几块平整的石头当灶台,还捡了些干树枝堆在旁边。“等晚上生上火,咱们就能煮点热水喝,再把窝头热一热,比啃凉的强多了。”一个老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
李铮则拿着地质锤,在铁矿区域仔细勘察,时不时敲下一小块矿石,用放大镜观察。他发现这片铁矿脉虽然品位不算高,但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埋藏不深,适合露天开采,这对缺乏专业设备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满仓,你让战士们顺着这条矿脉挖,不用挖太深,先把表层的矿石采出来,咱们先凑够第一批冶炼的用量。”李铮指着一条明显的黑色矿脉对刘满仓说。
到了傍晚,采矿点已经初见雏形。棚子搭好了,采矿的场地也清理出了一块不小的区域,堆了好几堆矿石。众人坐在棚子下,喝着热水,啃着热窝头,虽然累得浑身酸痛,但脸上都带着笑容。“今天咱们采的矿石,估计能凑个几百斤,等明天再加点人,就能多采点。”刘满仓一边嚼着窝头,一边说。
李铮点了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冶炼炉的事。回到作坊后,他立刻找到王铁锤,把自己画的冶炼炉图纸铺在桌子上。“王师傅,你看这个设计行不行?咱们用耐火砖垒炉体,里面用粘土和沙子混合做内衬,增加耐高温性,
王铁锤凑过来看图纸,手指在图纸上慢慢划过,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李师傅,耐火砖咱们作坊还有一些,粘土和沙子山里也能找到,就是这个鼓风装置,咱们没现成的,咋办?”
李铮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木制风箱模型:“我想过了,咱们做个大型的木制风箱,用两个人轮流拉,应该能满足鼓风的需求。风箱的箱体用厚木板做,里面的活塞用皮革密封,这样不漏风,鼓风效果能好点。”
王铁锤拿起模型看了看,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作坊里有现成的厚木板,皮革我也能找到一些,明天我就带着几个工人做风箱,争取尽快做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采矿点和作坊里都忙得热火朝天。采矿点每天能采出上千斤矿石,战士们和老乡们用扁担把矿石挑下山,再用牛车运到作坊附近的空地上堆起来。作坊里,王铁锤带着工人日夜赶工,制作冶炼炉和鼓风装置。孙小虎也主动过来帮忙,他跟着王铁锤学习制作风箱,虽然手上磨出了不少茧子,但学得格外认真。“李师傅说,这个风箱关系到炉温能不能上去,我得多学点心眼,不能出岔子。”孙小虎一边打磨木板,一边说。
七天后,冶炼炉终于垒好了。炉体有一人多高,用耐火砖垒得整整齐齐,内衬的粘土和沙子混合层也干得差不多了,旁边的大型木制风箱也制作完成,两个工人一起拉,能鼓出强劲的风。李铮站在冶炼炉前,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他让人把粉碎好的铁矿砂、焦炭和石灰石按比例混合好,准备进行第一次冶炼尝试。
“先把焦炭放进炉里,点燃后先烧一会儿,把炉温提上来。”李铮指挥着工人往炉子里加焦炭,然后点燃。火苗很快从炉口窜了出来,映红了周围人的脸。两个工人站在风箱旁,开始轮流拉风箱,“呼哧呼哧”的风箱声和火苗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炉温慢慢升高,李铮时不时用温度计测量炉温,心里默默计算着时间。一个小时后,炉温终于达到了冶炼的最低要求。“把混合好的铁矿砂加进去!”李铮一声令下,工人立刻用铁铲把铁矿砂混合物铲进炉子里。
接下来的时间,众人都围着冶炼炉,紧张地等待着。风箱不停地拉着,炉口的火苗越来越旺,颜色也从红色变成了橘黄色。两个小时过去了,李铮觉得差不多了,他让工人停止拉风箱,然后用铁钎撬开炉底的出铁口。
然而,出铁口打开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流出炽热的铁水,只有一些黑乎乎的残渣流了出来。众人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王铁锤叹了口气:“还是失败了,估计是炉温不够,或者铁矿砂的比例没调好。”
李铮也有些失落,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着流出的残渣,用手捏了捏,然后对众人说:“大家别灰心,失败很正常。我看了一下,残渣里还有不少没熔化的铁矿砂,说明炉温还是不够,而且风箱的鼓风力度可能也有点弱。咱们明天改进一下风箱,再调整一下铁矿砂、焦炭和石灰石的比例,再试一次!”
第二天,众人按照李铮的建议,对风箱进行了改进。他们在风箱的出风口加了一个铁皮管道,让风更集中地吹进炉子里,还增加了风箱的体积,让每次鼓出的风量更大。同时,他们也调整了原料的比例,增加了焦炭的用量。
第二次冶炼开始了。这次,炉口的火苗颜色变成了耀眼的白色,炉温比上次高了不少。三个小时后,李铮再次撬开了出铁口。这一次,一股炽热的铁水缓缓流了出来,落在事先准备好的砂模里,发出“滋滋”的声响,还冒着白烟。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众人欢呼起来,有的甚至激动得跳了起来。李铮看着流淌的铁水,心里也无比激动。虽然这次炼出的铁质量还不算好,里面还有不少杂质,只能算是粗钢,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炼出的第一炉铁,是打破日军物资封锁的重要一步。
孙小虎跑过来,拉着李铮的胳膊,兴奋地说:“李师傅,咱们有了自己的铁,以后就能造更多的零件,再也不用怕小鬼子断咱们的原材料了!”
李铮笑着点了点头,他看着眼前的冶炼炉,看着欢呼的众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还要不断改进冶炼工艺,提高粗钢的质量,还要扩大采矿规模,为兵工厂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能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早日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
夕阳下,冶炼炉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炉口还冒着淡淡的青烟。远处的山路上,还有战士们挑着矿石往回走的身影。这一切,都像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在太行山区的深处,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