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地理二02(2 / 2)

合州中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为合州,领石镜、汉初、赤水三县。三年,又置新明县。天宝元年,改为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合州。旧领县四,户一万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万二百一十。天宝领县六,户六万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万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三百里。

石镜汉垫江县,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东宕渠郡及石镜县,又改郡为合州,涪、汉二水合流处为名新明武德二年,分石镜置汉初后魏清居县,隋改汉初赤水隋分石镜置巴川开元二十三,割石镜、铜梁二县置铜梁长安三年置。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集州下隋汉川郡之难江县。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阳、长池、白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阳、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阳来属。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万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二千六百里。

难江汉宕渠县地,后周改为难江。梁立东巴州,恭帝改为集州。以水为名符阳汉县。武德元年,属集州。三年,改属壁州。贞观八年,复还集州地平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二年,改狄平为地平。其年,置静州,领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县。贞观十七年,废静州,嘉川属利州,大牟、清化属巴州,地平属集州。

巴州中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巴州,领化城、清化、曾口、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奇章、安固、伏虞、恩阳、白石、符阳、长池十四县。其年以符阳、长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静州。二年,割归仁、永穆置万州。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巴州。旧领县七,户一万九百三十三,口四万七千八百九十。天宝领县十,户三万二百一十,口九万一千五十一。至京师二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

化城后汉汉昌县。梁改为梁大县,后周改为化城县。后魏置大谷郡。隋置巴州于县理盘道后魏置清化隋属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二县。其年,又置地平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

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曾口梁置。隋县治戴公山。神龙元年,移治曾溪归仁梁置平州,隋改为归仁县。武德二年,属万州。贞观元年,属巴州始宁梁置,以山为名奇章梁置,县东八里有奇章山恩阳梁置义阳县,隋改为恩阳。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元年,复置大牟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县东三里有大牟山七盘久视元年分置。

蓬州下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仪陇、大寅,渠州之宕渠、咸安等六县,置蓬州,因周旧名。三年,以仪陇属万州。寻复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咸安郡。至德二年,改为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旧领县六,户九千二百六十八,口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宝,县七,户一万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万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

良山汉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县。后周改伏虞为蓬州,安固为良山。开元初,蓬州移治大寅县,至后不改大寅梁置。旧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今为蓬州所治仪陇梁置。武德二年,属万州。州废,还蓬州。旧领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移治平溪。

伏虞梁宣汉县。隋改为伏虞,属蓬州宕渠梁置,取汉县名。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咸安梁置绥安县,隋改为咸安。至德二年,改为蓬山大竹久视元年,分宕渠县置。至德二年,割属濆山郡。

壁州下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改置壁州并诺水县。又割集州之符阳、白石二县来属。贞观元年,废万州,割广纳县来属。八年,复以符阳属集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宁郡。乾元元年,复为壁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九。天宝,县四,户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万四千七百五十七。

在京师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九百四十二里。

诺水后汉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元魏分始宁置诺水县。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之东境,置壁州及诺水县。今州所治。广纳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以广纳溪为名白石后魏置,以白石水为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八年,还壁州。

巴东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

商州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为商州。其年,于上津县置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上津来属。天宝元年,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复为商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九百一,口二万一千五十。天宝,县六,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二千八十。至京师二百八十一里,至东都八百八十六里。

上洛汉县,属弘农郡。言在洛水之上,故为县名。隋于县置上洛郡。

丰阳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丰阳川。

洛南汉上洛县地。晋分置拒阳县,隋改拒阳为洛南。旧治拒阳川,显庆三年,移治清川。

商洛汉商县,属弘农郡。隋文加“洛”字上津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洛州,后魏改为上州,隋废州为上津县。义宁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为上州,领上津、丰利、黄土、长利四县。贞观初,省长利县。十年,废上州,以黄土属金州,丰利属均州,上津属商州。

安业万岁通天元年,分丰阳置。景龙三年,改属雍州。景云元年,还属商州。乾元元年正月,改为乾元县,割属京兆府。

金州隋西城郡武德元年,改为金州,领洵阳、石泉、安康等县。其年,割洵阳、驴川二县置洵州,领三县。又置西安州。又立宁都、广德二县隶西安州。为直州。三年,金州置总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丰、均、渐、迁、房、重、顺十二州。

七年,废洵州,以洵城、洵阳、驴川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直州,又省宁都、广德,以安康来属,仍省驴川县。八年,省洵城县,又以废上州之黄土县来属。

天宝元年,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金州。旧领县六,户一万四千九十一,口五万三千二十九。天宝,户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万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师南七百三十七里,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西城州所理。汉西城县,属汉中郡。后魏置安康郡,寻改为东梁州。又以其地出金,改为金州。皆以西城为治所。隋末废。义宁二年,复置洵阳汉县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阳置洵城、驴川二县。七年,废洵州,三县属金州。贞观二年,省驴川。八年,省洵城,并入洵阳淯阳后魏黄土县。义宁二年,属上州。贞观八年,属金州。天宝元年,改为淯阳石泉隋县。圣历元年,改为武安。神龙初,复为石泉。永贞元年,省入汉阴县,复置汉阴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晋武改为安康,置安康郡。隋改为县。武德元年,置西安州,立宁都、广德二县。改西安州为直州。州废,省宁都、广德二县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为汉阴县平利后周于平利川置吉阳县,隋改为安吉。武德元年,改为平利。

开州隋巴东郡之盛山县。义宁二年,分置万州,仍割巴东郡之新浦,通川郡之万世、西流三县来属。武德元年,改为开州,领四县。贞观初,省西流入盛山。天宝元年,改为盛山郡。乾元元年,复为开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一百二十二,口一万五千五百四。天宝,户五千六百六十,口三万四百二十一。在京师南一千四百六十里,至东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盛山汉朐县,属巴郡。蜀分置汉丰县,周改汉丰为永宁。隋改永宁为盛山。以山为名新浦宋分汉丰县置万岁后周之万县,隋加“世”字。贞观二十三年,改万世为万岁县。

渠州下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为渠州,领流江、賨城、宕渠、咸安、潾水、垫江六县。其年,改賨城为始安。又分置賨城、义兴、丰乐三县。以宕渠、咸安三县属蓬州。又分濆水、垫江、濆山、盐泉四县置濆州。三年,割濆州之濆水来属。八年,省义兴、丰乐、賨城三县。其年,废潾州,以潾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濆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渠州。旧领县四,户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宝,户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万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一百七十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流江汉宕渠县地,属巴郡。梁置渠州,周改为北宕渠郡,又改为流江郡。

仍于郡内置流江县。武德元年,改为渠州。又并賨城、义兴二县入流江濆水梁置。义宁元年,属濆州。武德三年,属渠州渠江梁置始安县,隋不改。天宝元年八月,改为渠江县濆山梁置。濆山,在县西四十里,重叠濆比为名。隋末,县废。武德元年,分置濆山县,又置濆州。八年,州废,县隶渠州。

<!--PAGE10-->渝州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开皇旧名,领江津、涪陵二县。其年,以涪陵属涪州。三年,置万春县。改万春为万寿县。贞观十三年,以废霸州之南平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旧领县四,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十,口五万七百一十三。天宝,户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在京师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汉江州县,属巴郡。古巴子国地。梁置楚州。隋改为渝州,以水为名江津汉江州县分置万寿武德三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五年,改为万寿南平贞观四年,分巴县置。于县南界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南平州为霸州。十三年,州废,省清谷等县,以南平县属渝州。

山南东道邓州隋南阳郡。武德二年,改为邓州,领穰县、冠军、深阳三县。三年,立顺阳县。州置总管,管邓、淅、郦、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废总管,隶山南行台。废新州,以新野县来属。又置平晋县。六年,省顺阳入冠军,省平晋入穰县。八年,废宛州,以南阳来属,废郦州,以新城来属。贞观元年,省冠军入新城。天宝元年,改为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邓州。旧领县六,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三千五十五,口十六万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师东南九百二十里,至东都六百七十里。

穰汉县,属南阳郡。汉南阳郡以宛为理所,后魏移治于穰。隋改为南阳郡,寻改为邓州,取汉邓县为名南阳汉南阳郡所治宛县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阳、上宛、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三县入南阳县,属邓州新野汉县,属南阳郡。晋于县置义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领一县。其年,新州废,县属邓州向城汉西鄂县地,属邓州。后魏于古向城置县,乃改立临湍后魏割冠军县北境置新城县。武德二年,移治虎遥城,属郦州。八年,废郦州,县属邓州。贞观三年,移治故临湍聚。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内乡汉淅县地,属弘农郡。后周改为中乡,隋改为内乡。武德元年,置淅州,又分内乡置默水县,后复改为内乡菊潭汉沮阳县地。隋改沮水县,后废。开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复置,改为菊潭。

唐州上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为显州,仍置总管,领显、北澧、纯三州。

显州领比阳、慈丘、平氏、显冈四县。五年,又分置唐州,属显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州不改。贞观元年,罢都督,仍以废纯州桐柏县来属。三年,省显冈县。九年,改显州为唐州,以废唐州之枣阳、湖阳及废鲁州之方城三县来属。

<!--PAGE11-->十年,以枣阳属隋州。开元五年,以方城来属仙州。十三年,置上马县。二十六年,以方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唐州。旧属河南道,至德后,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六,户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万二千二百九十九。

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师一千四百八十里,至东都六百四十六里。

比阳汉县,属南阳郡。后魏置东荆州于汉比阳古城,改为淮州。隋改淮州为显州,取界内显望冈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唐州。比水出县东,今县,州所治也。

慈丘隋分比阳县置,取界内慈丘山为名。

桐柏汉平氏县地,属南阳郡。梁置华州,西魏改淮州,又为纯州。后周为大义郡,陈废郡为桐柏县。

平氏汉县,属南阳郡。

湖阳汉县,属南阳郡。隋不改,属舂陵郡。武德四年,于县置湖州,领湖阳、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方城前汉堵阳县,属南阳郡。后汉改为顺阳。隋改为方城县,属淯阳郡。

武德二年,于县置北澧州,领方城、真昌二县。贞观初,省真昌县。八年,改北澧州为鲁州,领县不改。九年,省鲁州,以方城属唐州。

泌阳后魏石马县,后讹为上马县。贞观三年废。开元十三年,割湖阳复置上马县。天宝元年,改为泌阳县。

均州下隋淅阳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阳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郡。

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南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

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当州所治。汉县,南阳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为丰州,隋改为均州,皆治武当县。县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郧乡汉锡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属均州。贞观元年,废均州,以郧乡、武当属淅州。又省安福、堵阳,并入郧乡。八年,复置均州,二县来属丰利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锡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属均州。

房州下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为迁州,领光迁、永清,又置受阳、淅川、房陵,凡领五县。其年,又于竹山县置房州,领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领三县。五年,废迁州之淅川。七年,又废房陵、受阳二县。贞观十年,废迁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废州城。其年,省武陵县。改光迁为房陵县。天宝元年,改为房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房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九。天宝,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万一千七百八。在京师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八十五里。

<!--PAGE12-->房陵汉县,属汉中郡。后魏为新城郡,又改为光迁国。武德初,改为迁州。

置光迁县。又改为房州,兼改光迁为房陵县永清后魏分房陵县置大洪县,周改为永清竹山分上庸县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县上庸汉县,属汉中郡。

隋州下隋为汉东郡。武德三年,改为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五县。五年,省安贵县。八年,省平林、顺义二县。贞观十年,割唐州枣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汉东郡。乾元元年,复为隋州。旧领县三,户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万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宝,县四,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万五千七百二十二。在京师东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里。

隋汉县,属南阳郡。后魏于县置隋州,隋为汉东郡,皆治隋州光化隋县枣阳汉舂陵县,属南阳郡。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为昌州,领枣阳、舂陵、清潭、湖阳、上马五县。其年,分湖阳、上马置湖州。五年,废昌州及清潭县。贞观元年,省舂陵入枣阳。其年,以废湖州之上马、湖阳来属。九年,废显州。自此移唐州于废显州,仍属焉。十年,改属隋州唐城开元二十六年,分枣阳置。

郢州后魏置温州。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长寿县,置京山、蓝水二县属焉。

贞观元年,省蓝水入长寿。又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章山属荆州。十七年,废温州,依旧置郢州,治京山。天宝元年,改为富水郡。乾元元年,复为郢州。

旧温州领县三,户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宝改郢州,户一万二千四十六,口五万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隋县,属安陆郡。武德四年,置温州,因后魏。领京山、富水二县。

贞观八年,废鄀州,以长寿来属。十七年,复于县置郢州。长寿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武德四年,于县置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长寿属鄀州。八年,又属温州。十七年,又属郢州。富水隋旧。武德初,属温州。州废,属郢州。

复州隋沔阳郡。武德五年,改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阳。

天宝元年,改为竟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复州。旧领县三,户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千二百一十八。天宝,户八千二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师东南一千八百里,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

沔阳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隋置沔阳郡,武德初,改为复州,皆治此县竟陵汉县,后废。晋复置,至隋不改监利汉华容县地,属南郡。晋置监利县。

襄州紧上隋襄阳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襄州,因隋旧名。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五年,省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又省常平入襄阳,省阴城入谷城,省南津入义清,省汉南入率道。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十四载,置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襄州。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旧领县七,户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天宝,户四万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万二千一。在京师东南一千一百八十二里,至东都八百五十三里。

<!--PAGE13-->襄阳汉县,属南郡。建安十三年,置襄阳郡。晋入为荆州治所。梁置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为襄阳郡,皆以此县为治所。

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古樊城也。宋故安养县。天宝元年,改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移县古邓城置,乃改临汉为邓城县谷城汉筑阳县地,属南阳郡。隋为谷城县义清汉中户县地,属南郡。元魏改为义清县。旧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良南漳汉临沮县,属南郡。晋立上黄县。后魏改为重阳县,隋改为南漳。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县。又于县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领荆山、重阳、平阳、渠阳、士门、归义六县。七年,省渠阳入荆山,省平阳入重阳,又省土门、归义二县并房州之永清。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属襄州。移重阳入州城,改属迁州。八年,省重阳入荆山。开元十八年,省荆山,移治于南漳故城,乃改为南漳宜城汉已阝县。属南郡。宋立华山郡于大堤村。即今县。后魏改为宜城郡。

分华山、新野置阳立率道县。周省宜城郡,入率道县。武德四年,率道属鄀州。

贞观八年,改隶襄州。天宝七载,改为宜城县乐乡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温州,以乐乡、率道属襄州。

荆州江陵府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领江陵、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五年,荆州置大总管,管荆、辰、朗、澧、东松、沈、基、复、巴、睦、崇、硖、平等十三州,统潭、桂、交、循、夔、高、康、钦、尹九州。六年,改平州为玉州,改巴州为岳州。七年,废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总管为大都督,督荆、辰、澧、朗、东松、岳、硖、玉八州,仍统潭、桂、交、夔、高、钦、尹等七州。其沈、复、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并不统。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县来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来属。二年,降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统也。八年,废东松州入硖州,又省章山入长林。十年,辰州改隶黔州。都督硖、澧、朗、岳四州,都督从三品。荆州领江陵、枝江、当阳、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等八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督硖、岳、复、郢四州。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复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长史为尹,观察、制置,一准两京。以旧相吕諲为尹,充荆南节度使,领澧、朗、硖、夔、忠、归、万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连八州,增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二年,置长宁县于郭内,与江陵并治。其年,省枝江县入长宁。至德二年,江陵尹卫伯玉以湖南阔远,请于衡州置防御使。自此,八州置使,改属江南西道。旧领县八,户一万二百六十,口四万九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七,户三万一百九十二叶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在京师东南一千七百三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一十五里。

<!--PAGE14-->江陵汉县,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县北十里纪南城是也。后治于郢,在县东南。今治所,晋桓温所筑城也长宁上元元年,分江陵县置,治郭下。二年,又废枝江并入当阳汉县,属南郡。武德四年,于县置平州,领当阳、临沮二县。六年,改属玉州。又省临沮入当阳,属荆州长林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武德四年,于县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石首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石首山,显庆元年,移治阳支山下松滋汉高城县地,属南郡。松滋,亦汉县名。属庐江郡。晋时松滋县人避乱至此,乃侨立松滋县,因而不改公安吴孱县地。汉末左将军刘备,自襄阳来镇此,时号左公,乃改名公安。

硖州下隋夷陵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

贞观八年,废东松州,以宜都、长阳、巴山三县来属。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镇移治陆抗故垒。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复为硖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三百,口一万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宝,户八千九十八,口四万五千六十六。在京师东南一千八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六里。夷陵汉县,属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为宜州,后魏改为拓州,又改为硖州。隋县治石皋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贞观九年,移治陆抗故垒宜都汉夷道县,属南郡。陈改为宜都,隋改为宜昌,属荆州。武德二年,置江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八年,废睦州。以长阳、巴山来属。贞观八年,废东松州,尽以三县属硖州长阳汉佷山县,属武陵郡。隋改为长阳,以溪水为名。隋属荆州,武德四年,置睦州,领长阳、巴山二县。八年,废睦州,以二县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远安汉临沮县地,属南郡。晋改高安县。后周改为远安,属硖州巴山隋分佷山县置巴山县。武德二年,置江州,领巴山、盐水二县。四年,废江州及盐水县,以巴山属睦州。八年,属东松州。贞观八年,属硖州。

归州隋巴东郡之秭归县。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分置归州。

三年,分秭归置兴山县,治白帝城。天宝元年,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复为归州。旧领县三,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一十一。天宝,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万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师南二千二百六十八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秭归汉县,属南郡。魏改为临江郡。吴、晋为建平郡。隋属巴东郡。武德二年,置归州。

<!--PAGE15-->巴东汉巫县地,属南郡。周置乐乡县,隋改为巴东县兴山武德三年,分秭归县置。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

夔州下隋巴东郡。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仍置总管,管夔、硖、施、业、浦、涪、渝、谷、南、智、务、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来属。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属浦州。贞观十四年,为都督府,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后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云安郡。至德元年,于云安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复为夔州。二年,刺史唐论请升为都督府。寻罢之。旧领县四,户七千八百三十,口三万九千五百五十。天宝,户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万五十。在京师南二千四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七十五里。

奉节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为永安郡,隋为巴东郡,仍改为人复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奉节云安汉朐县,属巴郡。故城曰万户城。县西三十里,有盐官巫山汉巫县,属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硖为名。旧治巫子城大昌晋分巫、秭归县置建昌县,又改为大昌。隋不改。

万州隋巴东郡之南浦县。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夔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旧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宝,户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万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师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东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南浦后魏分朐县置鱼泉县,周改为万川,隋改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以此县为治所武宁汉临江县地,周分置源阳县,隋改为武宁,治巴子故城梁山后周分朐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

忠州隋巴东郡之临江县。义宁二年,置临州,又分置丰都县。武德二年,分浦州之武宁置南宾县,又分临江置清水县,并属临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宁来属。其年,又隶浦州。九年,以废濆州之垫江来属。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

天宝元年,改为南宾郡。乾元元年,复为忠州。旧领县五,户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万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宝,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万三千二十六。在京师南二千二百二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

临江汉县,属巴郡。后魏置万川郡。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治于此县丰都汉枳县地,属巴郡。后汉置平都县。义宁二年,分临江置丰都县南宾武德二年,分武宁县置垫江汉县,属巴郡,后废。后魏分临江复置。周改为魏安,隋复为垫江。武德初,属潾州。州废,属临川桂溪武德二年,分临江置清水县。天宝元年,改为桂溪。

<!--PAGE16-->旧唐书

<!--PAGE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