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关于“学而不思则罔”的部分。
“思而不学”的情况,你见过吗?有的人总爱钻牛角尖,随时都在质疑别人的经验,暗自琢磨,不相信任何人。他们也根本不去读经典,对前人所研究的东西毫不关心,认为自己没有学习他人的必要。
有的妈妈研究怎么养育孩子,就容易陷入“自己瞎琢磨”的怪圈。
比如,讨论孩子不写作业该怎么办。
一位妈妈说:“我揍他,他就能好好写作业。”
我就回复她:“揍孩子特别不好。”
她又说:“樊老师,我听你的建议,我没揍他。”
我问:“那你怎么引导他写作业?”
“我在孩子面前哭。孩子很害怕,问‘妈妈怎么了’,我说‘我的儿子不写作业,我活不下去了’。”她说,“我觉得这招可能很有效。”
我对她说:“你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内疚感。这样,孩子就算去好好写作业,也只是为了不让妈妈哭,这是一种情感勒索。”
最后我问她:“你干吗要做这样奇怪的尝试?”
她反问:“那我该怎么办?”
这就叫“思而不学则殆”。
有很多问题,我们只靠用脑袋来思考,是解决不了的。
但如果你肯把前人写过的书读一遍,可能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问题早就有人想明白了,我们拿过来用就可以了。在用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思索和判断,甚至加入自己新的发挥,将学和思结合起来。
综上来看,学而不思,人会糊涂;思而不学,就会危险。所以,既要学习,也要思考。经由内化,把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批判性的接纳,这是适合我们每个人学习和进步的方法。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跟两千多年前孔子面临的问题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孔子如果也办了读书会,肯定也有一拨学生会说“听不懂”“太难了”“没啥用”“做不到”,还有一拨人根本不学,却天天过来辩论。
孔子会说:“多思和多学。”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是对批判性思维最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