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60章 人心思安(2 / 2)

说罢,甩袖而去。

司马昭原地愣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父亲在戏耍自己。

不禁羞愤交加。

但冷静下来一想。

若真把这事交给自己来办。

似乎还真只剩下“头破血流”这种歪招了。

也不知父亲有何妙计破局?

……

建兴五年夏五月。

经过近两年围攻,太原郡首屈一指的雄城晋阳,终于告破。

这里的告破又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是晋阳城本身的墙、壕防御体系。

在经历了石砲、火烧、堑壕、水淹种种手段轮番折磨之后,无可避免走向土崩瓦解。

这个过程没什么可说的。

重点是第二个层面。

且说,此战之前,曹魏并州刺史梁习就有意将防御圈收缩到郡治晋阳周边。

然后一边利用坚城消磨赵云大军,一边等待幽、冀方向的援军前来解围。

但这个目标只完成了一半。

赵云北进的步伐,确实被拖在了太原将近两年。

可与此同时,其他方向的援军,同样被赵云阻挡了将近两年。

于是到了这年五月,晋阳魏军在内无粮外无援的困境之下,终于彻底失序,瓦解。

据说赵云入城的时候,街道上充斥着腐臭难闻的气味,更有人相食的惨状。

总之,随着晋阳城一点破,其他早就被梁习抽空了底子的郡县,再难独自坚守。

也都纷纷开城投降。

到了五月底,并州太原郡,连带旁边的小郡西河,双双纳入季汉疆域。

就连北边的新兴郡治九原城,也在雁门太守牵招撤退之后,迅速降了赵云。

至此,并州除了最北端的雁门郡,新兴郡北部,还有东南角的半个上党郡。

其余郡县,悉数克复。

一旦并州全下,那汉军将对魏军获得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所以赵云只是稍稍在九原整顿一番,便打算乘胜北上雁门,剿灭残敌。

然而兵马未行,就遭到了并州刺史卢毓的强烈反对。

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份奏表到长安,陈述自己反对的理由。

核心论点有二。

其一是并州鏖战两年,曹魏又是传统的坚壁清野打法,地方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这甚至都不能用百废待兴来形容了。

而是未来十年还有没有机会兴复,都要打个问号。

这不是卢毓危言耸听。

而是自桓灵二帝以来,并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年爆发内外战事,本就民生凋敝。

所以在曹丕黄初年间,不得不将步度根等愿意归顺的鲜卑部落迁入雁门、太原郡,以作为中原的屏障。

这种权宜之计虽然给曹魏的核心统治区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却也进一步摧毁了并州的传统耕织生产体系。

用卢毓的话来说,那就是“民人多不专于农殖”、“衣食之业不著于地”。

这对于以农耕为核心的文明来说,是极为严重的问题。

而不解决这个问题。

往近了说,赵云不管是继续北伐,还是将来东出河北,都无法就地获得补给,所谓“军资无所出”。

往远了说,若任由并州局势这么糜烂下去,那这片新获得的土地早晚会成为季汉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那时别说增益国力,对外用兵。

说不定还要关洛反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剿匪、抚边。

正如昔年凉州之于后汉。

其二则纯军事收益的问题。

原来梁习虽然在晋阳彻底败亡,但九原的牵招却是主动撤退的。

其本部兵马并没有遭受太大损失。

甚至在撤退的同时,还不忘分兵去加强东部的上艾、乐平二县的几处重要山口。

也即太行八陉之井陉,位于并州境内的部分。

这意味着,短时间内,赵云无法利用此道出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