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小知识.唐朝职位表(上)(2 / 2)

太常卿: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

太子詹事: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品等为正三品。该官职设置于詹事府,辖下有少詹事等辅佐官职。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中国历史的官职,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领,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类似于近代:督察处、政风廉洁处、廉政公署。防范朝廷主官于侵害人民权益、贪官污吏、贪赃枉法。

秘书监:秘书监是中国古代官制,用于掌管皇家经籍图书,是秘书省的长官。唐初,秘书省曾有“著作”、“太史”两个局,掌理著作国史等事;后来这些事务改由其他单位负责,秘书监仅负责校对勘误而已。秘书监不是掌握重大政务的繁

重职务,然而以爱读书的人,也常寻求机会担任这一职务。白居易有《秘省后厅》诗,描述诗人担任秘书监时工作的情形:“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宗正:为皇室亲属之近官,为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

太仆: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皇帝的车马和马政。

司农:掌理国家财政。为汉代九卿之一,其属官有五个单位,各设一令一丞,其中太仓掌米谷库储,均输掌物资供应,平准掌物使调节,都内管理国库,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后来汉武帝新设的盐铁专卖也归大司农管理。

太府:太府寺,中国古代官署,为九寺之一。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不设少府,改设太府。北齐设立太府寺,长官称太府寺卿或太府卿,副官称太府少卿,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隋炀帝管理都市贸易、常平,出纳官僚俸禄,管理物价,财货交易的职权交给太府寺,管理金帛府帛、营造器物的职权交给另设的少府监。唐相沿。

散骑常侍:汉代置有散骑,属于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二者性质相同。魏文帝时将散骑和中常侍合并,职务是规谏皇帝过失。晋武帝以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称为“通直散骑常侍”,《晋书·任恺传》:“恺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累迁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唐太宗以散骑常侍为散官,不久废除。后又复置。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左右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

国子祭酒: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之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国政,尽管这功能自宋朝以后已不甚明显,而国子监自创建以来最明显的三个功能则是:㈠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核;㈡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㈢规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殿中监:掌朝集礼仪之事,南北朝时期接管少府部分职责,兼管皇帝起居。

刺史:中国古代职官名,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正四品上——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吏部侍郎:约当于今日的铨叙部次长,掌管帝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吏部”乃六部(吏部即考试院、户部即内政部、礼部即外交部及教育部、兵部即国防部、刑部即法务部、工部即营建署)之一。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次长。

军器监:掌管监督修缮兵器,监官以文官充任,南宋归工部。

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