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二百八十六章:说明会二(1 / 2)

所以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看着对方答道:“谢谢您的提问。

关于您提出的内部消耗和产业对接,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第一日化厂的肥皂,生产损耗一直很大。

但是因为技术及设备原因,这些损耗无法回收再利用,全都当废料处理了。

但是目前我的手工坊里就有一种技术,可以用他们不要的废料制成手工皂。

这其实就是所谓内部消耗,我用最小的成本,把第一日化的废料变废为宝,二次再利用。

在二次利用期间,我根据劳动局给出的雇佣名额,解决了三名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

这是回答您关于内部消耗,产生连带效益,进而带动再就业的回答。

关于产业无缝对接,就拿我的手工坊生产罐头为例,去年玻璃厂的罐头瓶库存积压严重!

整个车间的职工,已经面临工资无法正常发放的困境。

是我跟第一玻璃厂取得联系,提出了购买需求。

这样,不仅替他们解决了瓶子的库存积压问题,还保证生产车间的职工工资正常发放。

这就是产业无缝对接,也是我材料上写的内需大循环的概念。

而刚刚我提到的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您所言,如果这个产业园建立起来的话,那必然是技术研发和专利走在前面。

有了技术成果和专利,那么就可以让更多的厂子生产更多新的产品。

生产这些新产品,肯定需要原材料,运输,甚至像那些需要的中草药,我们除了去山上采之外还可以选择按需种植。

这个大循环里所涉及的原材料,需要有专门的人去处理,或是种植,或是加工。

至于运输,不仅可以提高咱们国产货车的销量,还能让司机这个工种再扩大,这也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其实我觉得如果在坐的领导真的很关心就业问题的话,完全可以下基层探探底。

比如,工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员,存不存在特殊工种的缺口问题?

那些返城知青你们有没有在进行返城登记的同时,对他们的技能也做过登记和调查?

其实就我来看,那些人不是负担更不是麻烦,而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

即便他们所知有限,如果各区在成立一个技能技术培训班的话,也能让这些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不是吗?

当然了,这只是我这个在校生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

不知我这样解释,张主任您能理解吗?”

整个会议室里一片静悄悄,至于林雅自谦的那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说法,谁都没往心里去。

因为林雅这个内需大循环的思路,真的带给他们很大的启发。

特别是听林雅说,她的手工坊里的两种产品所用到耗材竟然是这样得来的,一个个脸色都精彩纷呈。

因为玻璃厂和第一日化都在朝阳,所以其他几个区的人都朝张主任和李书记那边看了好几眼。

而且据说第一日化厂一直要撤销整个肥皂生产车间,却不知人家却用他们不要的废料做出了销量很好的手工皂。

还有那什么罐头瓶子也是,如果不是人家一个小小的工商户,玻璃厂罐头瓶车间的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人家还帮着消耗掉了积压的库存,所以说,不是问题没法解决,而是看你用不用脑子愿不愿意解决罢了。

除了朝阳区外,西城区的各位领导们,也都互相对了好几个眼神。

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也有很多家企业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只是那些大厂领导们因为是吃的公粮拿的公响,出了问题,不是怨设备不先进,就是怪技术太落后,根本就不愿意从自身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