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努力翻找着记忆,终于从一档美食节目里翻出了这种地的名字,滩涂。
这样的地里,不应该种粮食,而是应该种海鲜才对。
她记得现代的人们在滩涂里养的是蛏子,只是如何养的,她记得并不太清,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有个思路和方向,通过不断的实践总能把这件事做出来。
还有珍珠也是,在这古代,珍珠全是天然的,可遇而不可求,能否得到一颗珍珠全靠运气,但是在现代,珍珠养殖却已经十分普及。
原理吴依很清楚,但是却没有操作过,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养蛏子和养珍珠的方法被她写了下来,交给了阿义,这两天她已然看出,阿义在当地百姓的眼里很有威望。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让你们种不出粮食,但也给了另外的机会。江南的稻谷最初也是野生的,人们收集了种子才开始大面积地耕种,海里的水菜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用绳结将它们固定住,也能在大海上大面积地养着。
“还有这养蛏子和珍珠的办法,我也只是听说,你们多试试,若能成功,你们的生活便会大不相同。”
阿义接过那薄薄的一张纸,对着吴依就拜了下去:“多谢大人,您的大恩大德,闵县百姓永世不忘。”
“快起来,你我都是大幽的子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陛下减了你们三年赋税,这三年便是你们的机会,好好干,我们都在京都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是!”
所有事宜都处理好已是三天之后,吴依等人重新登上了大船,挥别了闵县。
自从把那些个贪官揪出来之后,秦越的心情一直都很沉重,每日都在写着各项章程,似是想找出一个让官员一心为民的万全之策。
吴依看着他在纸上写了又划掉,然后又写,眉头锁得越来越紧,不由有些心疼。
公职人员的体系她并不了解,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她也知道职权分明,监督机制,细声劝着秦越不必着急。
“往日的官员制度能够持续这么多年,自是有它的好处,我们找出其中不合理的进行完善即可。若是不想让一个官员成为当地的土皇帝,不如采用轮换制,也可以不定时地监督。”
“可那些领着监督之职的官员就一定会清正忠诚吗?无患,到过沿海之后,朕竟有无人可用之感。”
“陛下是被一叶障目了,你看看我,不就是你麾下的忠臣之一吗?水至清则无鱼,大幽的官员那么多,有贪官自然也有好官,不管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好官,尽力让好官越来越多便是。”
秦越冷静下来,在纸上写下了重惩贪吏,善待良臣。
吴依对着他竖起大拇指,“奖罚分明,大善也。”
两人回京都的路上又计论了许多,将人才培养、权责分工、奖罚制度理出个大概,只待回到京都逐项完善,大幽的官场风气,必然能风清气朗。
沿海之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京都派出了大量官员到各地明察暗访,削掉了不少官场毒瘤,抄家砍头举族受损,一时间,民间称快,朝堂警醒,大幽的齿轮开始往新的方向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