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元三年春,新帝第一次从太学院选拔世家子弟入朝堂,所有人都摩拳擦掌,准备一鸣惊人被新帝看重,得以施展抱负。
太学院里气氛十分紧张,到了擢选年纪的世家子全都严阵以待,分坐在格外空旷的院子里,等着考官的到来。
据说陛下对此次擢选重视异常,连带着太学里的几位先生也跟着绷着神经,不敢有丝毫怠慢。
翰林院的三位老臣踩着点儿到了,在院子各角坐下便一动不动,睁着洞察世事的双眼将世家子们扫了一遍又一遍。
二十个御前侍卫在每个考生面前站定,开始严密地搜身,从头到脚,从衣襟到鞋底,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待搜身结束后,几位考官点了头,考生们才分得一份试卷。
正面出的题是他们熟悉的,论治国之道、为官之道,相当于策论,但凡读过书的,都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
但试卷的背面却是几道所谓的“应用题”,上面列的全是朝堂之上引得大臣们争吵不休的实务,是各地真实发生过的大事难事,让考生们给出个治理的办法。
这些题已经跳出了平日书本知识之外,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很难答出来。
就算是引经据点,也要有个能落实到地的方案,不少考生立刻就露出了为难之色。
几位考官也是这个时候才看到试卷,为防泄密,试卷一直由秦越亲自保管,直到早上才让高直带到太学来,中途未经第二个人的手。
考场众生相,自古以来都十分精彩,不少人在看过题后便开始慌乱,头上大汗淋漓,握笔的手也抖个不停,看得几位先生直摇头。
也有前半段时间情绪稳定,在后半段时间里慌了神的,就算是在努力克制,仍然能从犹疑的神色里看出他们的不平静。
唯有少数几人能淡然处之。
考完之后,高直又按吴依所言,将所有考生的试卷都装回了卷袋,带着御前侍卫们马不停蹄地把卷袋送进了宫。
太学院里人声鼎沸。
考生们围着先生大声议着题,于唉声叹气间夹杂着抱怨。
“这次是谁出的题,我们尚未入仕,哪里会处理那些民生庶务?”
“之前吴白衣来讲为官之道时便讲过要考大家实务,没想到竟是真的,这题说不定就是吴白衣出的。”
“别吴白衣吴白衣的叫,他已经升至三品,要唤一声吴大人。”
“我呸!他这大半年升官比升火还快,靠的是什么人人心里都有数,我才不会叫他大人。”
“别扯远了,你们都有几分胜算?”
“哼!几分胜算除了看方才的考卷,还得看陛吴依和秦越一起翻看着考卷,她几乎不看前面的回答,都会直接翻到后面,想要看看那些世家子对于民生有多少了解。
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有的人只会顾左右而言它,半句说不到点子上;有的人倒是想出了办法,却大多是想到家中的力量,不是说要捐银子就是说要派人,非常没有可操作性。
翻完所有卷子,二人勉强找出几个回答沾了边儿的,把名单拟了出来,让忠保去通知他们参加面试。
忠保看着手上的纸条,不确定地问:“陛下,吴大人,真的是定于此处?”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