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六十三章-创痕之海(1 / 2)

它是一串元素,四周均是黑暗。它一动不动地呆在原地,一成不变。

100年,一成不变。

1000年,一成不变。

10000年,一成不变。

100000年,一成不变。

……

不知在何年,不知发生了什么,它周围仍是黑暗,但却有一点点不一样了。

无法形容是什么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只是悄然一下。

这极细微的改变,影响了它:它突然有了意识。

自此过了30万年,它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又过了7万年,它意识到了环境的存在。又过了40万年,它动弹了一下……

接着,比起之前的漫长岁月,它开始飞速演化起来。

它开始自主行动、开始尝试思考、开始复制自己,它俨然成了一个生命。

一年又一年,它不断在黑暗中演化着。它越来越聪明,甚至学会了发明创造和改造自己的身体。

但它周围仍是黑暗,它不知光是什么。

又过了5万年,它将自己复制的越来越多,每个个体开始拥有了思想。之后,它们学会了给事物命名。

它们将把自己称作是“晶体”,把周围阻碍行动的黑暗叫“岩石”,把互相沟通的脉冲叫“语言”……

又过了20万年,晶体们的文明越来越发达。它们的分工开始细化,也产生了负责探索和创造的科学家。

科学家发现它们生于岩石之中,但各个方向上的力却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方向的力特别强,于是它们猜测,如果一直朝这个方向探索而去,就能发现这股强力的来源。

晶体们花了200年发明了钻孔挖掘机器,朝着最强力的方向挖掘而去。

在挖掘过程中,挖开的岩石居然会跟着挖掘机器一起移动。科学家后来才发现,这现象叫作“下坠”,挖掘机器所行进的方向,叫作“地心”。

但它们知道这个结果的代价太大了,挖掘机器从出发点挖到地心,花了整整50年,途中由于越来越高的地幔温度,溶解和牺牲了上千名晶体。

但是,它们发现了真理。那股强力的来源的确来自地心,这股力量叫作“引力”。而晶体们原来千万年都生存在地幔之中。

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既然引力最强的方向来自地心,那么引力相反的反向会是什么呢?

晶体们很想知道,但介于之前的经验,科学家们大幅加强了挖掘机器的功率和性能,以做好再次探索的万全准备。

挖掘机器又上路了。这次它不怕高温,速度更快,载着200名晶体,朝着地心反方向冲去。

引力越来越小,挖掘机越挖越快。被挖下的岩石和尘土不断朝机器的斜后方落去。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等待它们的定然是无法想象的奇迹。

33年后,挖掘机器挖到了从未遭遇过的东西。那东西善于流动,无孔不入却柔软异常,它将晶体和挖掘机器包裹起来后,所有晶体尽数牺牲,挖掘机器也永远停止了工作。

又过了20年,后一批的科学家再赴于此,将这股神秘物质命名为“水”。

晶体们没有应对水的任何经验,它们折回后开始研究。49年后,防水的挖掘机器再次载着科学家出发了。

机器扶摇直上,被水淹没后仍一切正常地运转着。但是紧接而来的却是机器的突然停滞,科学家们展开紧急研究分析,最终将造成机器停滞的理由命名为“低温”。

15年后,挖掘机克服了低温,再次冲入水域。

水域十分宽广,似是没有尽头。晶体们不断前赴后继地前冲,它们花了整整100年的时间,更替了1300架挖掘机器,牺牲了上万名晶体科学家,挖掘机器终于冲破水域,漂浮在了水的表面。

首批到达此处的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海面”……

科学迅速发展,又过了上百年,科学家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让晶体们对世界有了更多更广的感知。

它们开始听到了“声音”,看到了“光线”,学会了“飞翔”,并看到了“宇宙”。

“冲!冲破星空!”

这是科学家们的口号。上百万年来,它们面对如此多的牺牲从未退缩。对它们而言,地幔、海洋和宇宙是一样的。在宇宙之外,也一定有着更为广阔的世界。

哪怕这片曾经为晶体们带来无数创伤和牺牲的冰冷大海阻止过它们,哪怕它们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行星的体积是如此庞大,哪怕它们得知所在星系的恒星竟是如此高温,它们也从未退缩过。

因为探索,是刻在晶体基因里的使命,更是面对未知的唯一方式。

《创痕之海》完

*****

又一个千万年,晶体的科技已发展到了可以随意改造自己的地步。它们将自己改成类似蚂蚁一般的外形,身上有着上万根触角以便更自由地行动。

但奇怪的是,与之前探索地幔和大海不同,探索宇宙的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回来过。

整整50万年,晶体们派出过300万架太空飞船,但出征的飞船却连一丝回信都没有。宇宙就像是个巨大的吞噬者,将所有探索者和信息全部吞噬殆尽。

晶体们不会放弃,它们又通过不断地研究和等待,终于发现了宇宙的奥秘,也将吞噬这些探索者的事物命名为:“黑洞”……

“任何东西都无法从黑洞中|出来,光也不行。”其中一名晶体抖动着触角说道。

“有什么办法吗?”另外一位问。

“没有办法,这是宇宙的瓶颈。我们生活在两个会移动的大黑洞旁边,无论如何都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