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7章 母子促膝长谈(1 / 1)

胡梭母亲捏着那颗葡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果皮,就是不吃,目光无意识地落在儿子的指甲上,这娃娃指甲上老是有些洗不掉的机油的痕迹。

“你在外头求学那些年,爸和妈都挺想你的;后来,果真,你回来了,结果还给兵团农场带回来新的技术,其实母亲心里挺为你高兴的。”

说着,她的声音轻轻的,望进那黑夜,仿佛看见了悠远的过去,“你从小就爱捣鼓各种的机器零部件,拆了收音机,拆了自行车;有的时候,装不回去,挨你爸多少回揍,可下次还拆。如今,看见你学有所用,带着自己学到的那些本领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母亲心里特别的自豪。”

胡梭听着有点局促:“妈,怎么突然说起这些?”

胡梭母亲只是淡淡一笑:“就是刚才在院里晾衣服,听见你跟巴太提了句文秀姑娘,援疆后,会不会继续留在这里——妈就想起了你张建军叔叔了。”

“哦——张叔叔,我听说他老家是河南,在那个时代,也有两把刷子,一手好字,算盘打得噼啪响。”胡梭从老一辈那里也听说过他们好多的事迹,原来这土地上也有好多的英雄好汉,各个深藏功与名的。

“可不是嘛,当初组织上也看重他,本来要调他去乌鲁木齐当干部,他死活不去,非要留在咱们这戈壁滩上帮忙开荒,文化人干起了抡锄头的事。”母亲说起往事,眼球有点浑浊。

说着,她伸出手来拽着胡梭的手,像是母子连心似的,“那个时代,他选的可是一条荆棘之路啊,那个时候开荒,盐碱地又板结,开荒起来,就跟刨石头似得,他一个文化人,本来握笔的手,手上血泡叠着血泡。有的时候,深夜,趁着大家睡觉,给家里写家书,写着写着,那眼泪就浸透了墨迹了——人总是会想家的。”

“那母亲,你们可曾问过张叔叔后悔吗?”胡梭问。

“你张叔倒也没说,不过,我总听他说,他挺想念家里的胡辣汤的。每当,这种的树活了一棵,碱滩上能长出苗来,我就看见他咧嘴笑,就好像这些都能解乡愁似得。”母亲说着。

“有的时候,老一辈受过的苦,我就不希望你再受一次了。“妈有时候半夜睡不着,就想,我儿子要是留在大城市,现在是不是穿着白衬衫,坐在亮堂的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你真的就一点都不后悔吗?就甘心一辈子待在这戈壁滩上,跟土地和这些机器打交道?”

母亲的话仿佛这隔壁滩的风,将胡梭心底那根很少触碰的弦轻轻拨动了一下,不重不轻,却能余音绕梁。

他看着母亲眼角的皱纹和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粗糙的手,突然想起那句,父母之爱子,得为其计深远。母亲这是为自己计深远啊。

想到这里,胡梭的心里酸酸的。

此时,他的目光绕过小院落,看向戈壁滩辽阔的星空和远处兵团农场零星的灯火。

随后,他转回头,对母亲露出了一个笑容,那笑容踏实,且确定。

“妈,这里的环境是恶劣了点,风是烈了点,土地是苦涩了点,不过我并没有太向往大城市里的世界。高楼大厦、西装革履,看起来是挺光鲜的。实则人家也有自己的苦楚,996,无尽的加班。也不像我这般的自由,而且,我的自由不仅仅是随意,而且是随心。”

说着他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其实,我们这些做技术的程序员,有的人做久了也挺没意思的,就好像给资本家打工,为人做嫁衣。但是在这里,不一样。我看见我写下的每一行代码最终的成果:带回来的无人机,可以帮忙在沙尘暴巡航;可以省掉人力,做种子锦囊的空中投递;可以做盐碱地的测绘;也可以让农村合作社租用,帮到牧民和农民。这样说起来,这事我干得挺有劲的。就好像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真真切切地帮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此时,胡梭母亲的眼眶有点湿润,这话,她记忆中,好像也听谁说过。总之就是说,这里苦是苦了点,不过给人的感觉也很踏实。

此时,胡梭捏起一颗葡萄,啃了啃:“妈,不知怎么的,我在外面求学的时候,外面买的葡萄,好像都没有这个味。”

“是吗?”胡梭母亲只是淡淡地说。

看着母亲眼底的动容,胡梭一把抓住她的手,宽慰她说:“是,这里是戈壁滩,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但,这里好的东西也很多,这里的天更蓝,星星更亮,羊肉更香,人也更实在。我回来,不是放弃了好机会;而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而已。在这里,我的心是定的,这种踏实感,千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