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林教授和文秀正在埋头整理试验田的数据,就听见门外窸窸窣窣的动静。
文秀第一个警觉起来,竖着耳朵,难道是村里的孩子,“也不对,毕竟孩子的脚步声要急促,且密集多了。”
来村里的这些日子,她也认识了那些熊孩子们,有的时候熊孩子们也会给她投喂些果子之类。
只是熊孩子投喂的方式一般比较特别,就跟电影院里对暗号似的;先是拍门,然后冷不丁从窗户里扔进来。
还以为是村里的熊孩子,文秀就放下笔,冲了出去:“怎么了,今天又给我投喂什么果子?”
只见门外站着几个陌生汉子,约莫四五十岁,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粗糙,手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在地里劳作的人。
“你们这是——”文秀问。
看见开门了,几个人略显得局促,杵在门口。你推推我,我看看你,几个人愣是没说一句话。
林教授看到这几位面生的老乡,
有些诧异:“各位老乡,你们是……?”
最后还是一位老农,似乎是代表,鼓起勇气,磕磕巴巴地开口问:“请问这里是林教授办公室?”
“你们找我老师?”文秀也有点错愕。
这时,林教授出来。
“你就是林教授?”老农看上去很局促,看着眼前这个穿着旧衬衫的知识分子,带着眼镜,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却气质迥然。
“没错,你们这是?”林教授也有些诧异,他来这儿这么久,一直因为转基因作物的流言,大家都是躲着他的;一开始流言说,他来这儿是带着坏心肠的,是想拿这里的土地当实验的。
老农搓着手,声音因紧张而有些结巴:“俺们听说,您这儿有一种小麦的种子,牲口吃了长膘,人吃了也没事?”
林教授默默点点头,知道是为抗盐碱化而来的,再看一眼那办公室外停靠的摩托车车辙上的泥巴,就能猜出来是远道而来的,于是便热情招呼他们进来:“进来坐——”
“不用了,不敢劳烦您——”老农还是很局促。
文秀过来,站在林教授身边:“爷爷,进来吧,外头日头挺大的,就进来喝杯水,歇歇脚,咱慢慢说。”
文秀一声爷爷,估计也亲切;化解了老农的局促。
他们进屋后,文秀热情的给大家沏茶。
几个老农挺不好意思的,局促地坐着,甚至戳着手,也顾不上喝水,眼巴巴地看着林教授:“教授,俺们村的地,碱得也厉害,好多地都摆荒了,种啥啥不成。年轻人可以出去打零工,咱这些人年老了,也不想外出了,如果您的麦子真的能在盐碱地上存活下来的话,咱能不能讨一把?”语气里带着无奈和焦灼。
果然,他们是为了盐碱地而来的,这些估计是留守老人了,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也不想闲着。本来种点田,养几只鸡,日子也过得不错,奈何那地居然盐碱化了,让他们的收入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