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三百一十九章 曾头市是通敌的金人(1 / 2)

319曾头市是通敌的金人

刘唐道:“曾头市算什么?我们之前已经打过祝家庄了。”

“对对对人马来说,怎么也没有朱家庄厉害。”

“或许连青州都没有比上。”

林明心里面都是五味杂陈。

“增投是说厉害不厉害,其实他的将领是厉害的。”

“而且真的是有一个最厉害的因素,这个秘密。恐怕整个大宋都不知道。”

武松和鲁智深等侧过了头。

“哥哥你是说什么谥文恭。的武艺吧,确实是厉害。”

林明摇摇头。

“是整个曾头市。”

曾头市军马过万。但是,里面却是乡兵。

乡兵王安石变法的产物,根据新法中的保甲法规定,家家户户抽调壮丁组成乡兵

乡兵属于宋朝军队体系

战斗力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禁军、厢军、蕃兵、乡兵

乡军中战斗力最差的一个兵种。

正规军禁军保卫皇族,边兵驻防边境,厢军保卫城市,乡兵保卫村庄。

但是,曾头市军马过万,虽然这一时期。按一万人计算在德川幕府各大名中是中等偏上水平。

即便是放到日本来说,也不是什么最厉害的地方势力。

对,曾头市只是一个地方黑社会的实力。

曾头市,什么是曾头市?这里的“市”不是城市的意思,指的是商业街,跟快活林是一个性质。

大宋“市”在我们传统的行政单位中,就是个非正式单位。

曾头市,意思其实就是曾家罩着的商业区

曾头市跟祝家庄完全是俩概念。祝朝奉是民兵司令,曾家是黑道老大。水浒中黑色帮和土匪的最明显的分界线是和官府的关系,土匪是被官府围剿的对象,主要经济来源是抢劫。黑色帮是有官府撑腰的社团,主要经济收入是收保护费和商业活动。

所以鲁智深和武松的人才会对镜头是有所看点。

即便是刘唐也觉得已经打过了比曾头市稍微厉害一些的民兵集团祝家庄。怎么着也应该算是更好的对付了。

林明却说道:“你们知道不知道曾德是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兵强马壮。而在于他们后面的口腔是金国。”

武松和鲁智深等人,略微沉思了一会儿。但是刘唐这会儿却抬起了头。

“大哥,我们有一些杞人忧天了。这个虽然他们做的生意是马匹的生意,但你也知道这马匹的来说,也就是大牛和大金这边的马匹是最好的。”

意思很明白,他们不过是做一些和经过有些接触的人的生意。

但是生意归生意,一旦和战争接上边,立马都脱离了,爹妈都不认识那种。

“不对不对,他们不仅仅是接触金国的生意”

明明的时候神思严肃的告诉他们几个。

“不是生意,他曾头是这些人,曾长者以及曾家五虎。都是金国的人。”

鲁智深等人闻之一愣。这确实是一个劲爆的消息。

“不仅仅是曾家整个的。整个个曾头市全部都是金国的人。”

武松:“什么?大哥,这也太夸张了吧。”

刘唐:“对对对,怎么可能在我们这里生活的好好的?那帮人们下不来马啊,来玩啊还行,但是在撒大宋生活的话,就会浑身的不适应。,其实平时吃喝拉撒都在马上。”

鲁智深的时候也有一些担忧。

“这可是通敌的证据啊。

“这也太敢说了。”

他们可是都有保正的人。

村里面里里外外的人都是要经历过生死契约的,一旦有谁违抗命令,即便是一个,立马会被所有的人株连着一并作死。

更不用说那最厉害的通敌卖国。

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曾头市是有金国人在这里。

但凡是里面混出了一个,都有些不可思议

林明去给他们说道。

“我的证据有三个。”

“第一个这增加的人认识段景柱说到的大金国王子的宝马,并且给他们扣了。”

曾头市这个地方,虽然位于大宋朝山东凌州境内;

但是,里面生活的主体人群,却不是宋朝人,而是一群金国人。

或者说是一群金国的移民。

曾头市的老大叫曾弄,人称曾长者。老曾生了五个儿子,分别叫曾涂、曾参、曾索、曾魁、曾升,号称曾家五虎。

段景住这个盗马贼,偷了大金国王子的宝马,然后来到所谓的梁山泊去献马。

结果走到凌州曾头市,被曾家五虎打劫了,

刘唐和石秀道“还有没有天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他们也太不把我的身份放在眼里了。所以大哥才会如此的动怒,一定要灭了曾头市。”

林明道:“他没和我说我们凉山不相隔这么远。按照道理来说,他们是得罪不起五梁山的。但是即便是这样,为何连着段景柱也一起不放过?”

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群金国人扎堆,所以很快就认出段景住出手的宝马,其实就是他们金国王子的坐骑。

“如果让大宋的部队人,看到了金国的人偷了我们大宋皇子的马那您说,到了大宋不就是在手下能放过他们吗?”

“一样的,这群金国人会干嘛?肯定是把老段收拾一段,然后把马缴获了啊;以后还是要还给他们王子的。

有些震撼,但是都感觉到确实是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他们房屋边关就是为了全民皆兵,就是为了对付大梁和大金,怎么想不到在眼皮底下就能够出现这这么多的人。

林明继续缓缓的跟他们解释。

“nbsp;“曾头市的势力太大了。”

“马匹交易市场,需要人来看场子是没问题的,但是直接就整出五七千人马,是不是动静太大了嘞?”

王安石推保甲法,初衷是藏兵于民,以便在外战时随时抽调,同时方便镇压地方兵乱。但一方面制度本身不完善,另一方面北宋末年新旧两派不断拉锯,政策不稳定,导致事与愿违,乡兵不但无法抵御外敌,也无法镇压地方兵乱,甚至为地方兵乱输送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