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个很玄乎的东西。
有些时候,它非常好用,可以决定某个成败的瞬间;有些时候,它又非常不好用,因为百姓的话语太轻,无法让那坐在金銮殿的天下之主听见。
然而这回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有着士族在背后做推手,民间群情沸腾的消息很快传进宫中,甚至不必由许宫旁敲侧击,便已经有官员在上朝时提出疑问。
“听闻陛下将南平郡主下狱,不知她做了何等错事?还请陛下言明于天下,勿要让天下百姓非议不止。”
皇帝:“……”
——因为她指着鼻子骂我!
他可没脸将这话,干瘪地敷衍:“郡主不知尊卑、冒犯天家,贬至天牢反省。”
百官:“……?”
您要不要听自己在讲什么,不知尊卑、冒犯天家?
捏造罪名也要讲究基本法。
不是他们不给面子,而是这两个罪名实在难以服众。
当即便有言官追问细节,皇帝支支吾吾,一直不肯正面作答,百官们更加确信这罪名纯属构陷,便好意规劝皇帝回心转意。
“郡主安危事关边塞要事,陛下万不可由着性子乱来,免得因天下人口舌。”
“边塞仍需郡主坐镇,陛下心有不满,小惩大诫即刻,实在不该将事情闹大。”
“郡主纵有千错万错也是女眷,该由皇后责罚才对。”
尽管无人正面指责皇帝事情办得糊涂,每一个字句中皆是此类含义,听得皇帝又憋气又窝火。
那女人都指着朕的鼻子骂,他身为九五之尊难道惩罚不得?
百官:“……”
可以惩罚,换个时间点才行。
要么,起复盛怀安,将边塞和西境一并交给他;要么,就要忍着对杨知月的不喜,捏着鼻子认下。
没有了南平郡主,谁来治理边塞?
以现下匈奴人的强势程度,除了她无人敢去蹚浑水。
再说换了没有经验之人,文武百官也不信。
两个惨死西境的前车之鉴头七还没过完!
各种复杂的局势掺和在一起,形成倒逼皇帝低头的荒谬场景。
皇帝也不是吃素的,梗着脖子跟百官们干上了。
越说不让做,他就一定要做。
朝臣与皇帝不得不用再次角力,闹得京城沸沸腾腾,酒坊街巷中的议论声始终不断。
有人支持皇帝,有人支持杨知月,更有甚者依此事布下赌局,一夕之间奖金池数额巨大。
事情撕扯了三日,直到第四日接到从边塞驰来的战报才形势突转。
“报!野人女真联合窝集部、虎尔喀等部落朝山海关发兵!”
这消息宛如一击重锤砸在朝臣们心头。
西境乱局还没平稳,匈奴人还在大肆厮杀,边塞又起战乱,这回位置更近、局势更加危机!
“边塞的守军为何不动?!”
皇帝急迫地询问。
斥候静默些许才说道:“守军未得郡主号令,不敢擅自乱动。”
“瞎说!守军分明是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