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1章 耕种开始!(2 / 2)

前年的蝗虫,去年的干旱,上冬的雪灾……天然灾害已经轮番来了一圈,老天爷不会残忍到再下一个死亡通牒。

那样的话,可真是吹着唢呐送夏朝下葬!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杨知月一锤定音,“你只嘱咐他们仔细些灭虫,我回头再撒一遍杀虫剂,绝不能冒一点风险。”

她的担心不是无端猜测,原著里曾提过,来年春日匈奴人在边关劫掠,秋日南方又起了蝗灾,颗粒无收。

铺天盖地的蝗虫甚至一路从南方飞到北方,进入到匈奴的腹地,使得那年塞外也收成凄惨。

这是死神为夏朝敲响的丧钟。

杨知月这些天翻来覆去地回想,原书中怀荒也有蝗虫吗?收成受到什么程度的影响?

然后,她从只言片语中记起,怀荒是当时少见的没有受灾的城池。

……因为它已经是一座荒城,没有东西能让蝗虫祸害的。

心情复杂。

在翻耕了数次,土壤也爆晒了数日后,杨知月最后播撒一遍自制杀虫剂。

正常应该用大蒜泡水泼洒,但由于领地内大蒜稀缺,杨知月索性用肥皂兑出肥皂水,仔细地撒在田垄地头。

感谢豆油,让肥皂的成本价迅速降低,只有猪油肥皂的三成。

价格降低了,人工却无法降低,要准备七千五百亩的肥皂水,杨知月领着十五六个人忙了将近一周才完成。

搞定驱虫工作,又要开始上土肥。

俗话说,一肥二水三光合。

肥料在种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当下领地无法合成化肥,只能选择用土肥。

将猪粪、兔粪、各种骨头毛皮、草木灰等生活垃圾堆放在一处。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发酵,土肥堆隐隐发出异味,不算是很臭,但也绝不好闻。

杨知月领着人将这些天然肥料运到田地里,尽量均匀的、让每一寸泥土都能沾上一点肥料。

由于肥料较少,大多数田地得到肥料都少得可怜,好在土地本身肥力不错,施肥也只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只求一个心理安慰。

“明年一定要多多备肥,今日的惨状只此一回!”

在确定荒地没问题后,杨知月又掉头去处理原本的老田。

还是一样的操作,翻耕、除草、洒肥皂水,因着田地较少,倒是比荒地更好处理。

截止在开春正式耕种前,怀荒总共有一万四千百亩田地,赶超近十年的总合。

杨知月又将新田和旧田连在一起,原本的田地是谁家的还是谁家,新入城的百姓如果有当兵之人,按照之前的约定,每家各分配十亩地。

如果有百姓要耕种更多的土地,可以按照对领地的贡献进行赎买,或者以租赁形式在县衙登记。

算是县衙将土地租借给百姓,等到秋收时以粮食抵押。

签字画押,绝不抵赖!

杨知月原以为这种近乎于提前贷款的方案不会受到欢迎,哪知消息一经放出,人们不等天亮便守在县衙门口,等着签字领地。

归根结底,这等类似“青苗贷”的办法在当下极为常见。

只不过往年租借种子,今年租借土地,总归都要租借,当然还是租赁土地划算。

七千五百亩新田就这样七七八八地分出去。

赶在清明前,农人们堆好田垄,又洒水保证土壤湿润后,终于要开始播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