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站定,众将分两边排开,站得整整齐齐,摆出一副迎接英雄归来的架式。王,蒙武,尉缭,周冲这些重臣站在秦王身后。
荆轲他们来到近前,荆轲向周冲道:“周先生,荆轲幸不辱命,李牧将军请到。”他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周冲花这么多心思要活捉李牧,不会是问罪。而是要重用,才用一个请字,给足了李牧面子。
周冲赞道:“荆轲先生信守承诺,周冲心感。三位壮士请来李牧将军,周冲这里谢过。”
李牧站定,望着秦王,道:“李牧征战一生,就没有如今日之败绩。王上活捉了李牧。这下心满意足了,王上这是奚落李牧”
秦王哈哈一笑,道“将军过虑了,寡人哪有此心。将军之威名,寡人如雷贯耳,给将军说句掏心窝子地话吧。天下虽大,为寡人欣赏的将军还没几个,将军就是其中的翘楚。将军虽是败军之将,对于寡人来说却是座上嘉宾,这不来欢迎将军吗将军千万别多心。”三两下脱下王袍,给李牧披在身上,道:“将军身子虽壮,可连月征战,身子难免虚弱,恐难禁风寒。”
他的心气有多高。对秦王不无钦佩之心的李牧不会不知道,知道他说欣赏自己的话不是假话。李牧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最让李牧想不到的是秦王居然对自己如此礼遇,当着数十万之众给自己披上王袍。那是什么样的情份,李牧一清二楚就是如尉缭这样地左臂右膀都没有这样的待遇,更不是对自己既用既疑的赵王能做得出来,心里一激动,泣道:“王上,王上如此对待外臣,外臣愧不敢当。”
象李牧这样的天才,最希望的事情莫过于有一个让自己钦佩。又能信任自己的君主,李牧虽是忠心赵王。但他心里明白赵王不是这样地人。而真正让自己钦佩的,又对自己很是欣赏的却是自己与之死战到底的秦王,心里的感受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酸甜苦辣,无尽的辛酸、委屈、伤感全在泪水里。
精明的秦王自是能体会李牧的感情世界,轻拍着李牧的肩头,鼓励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将军肩负赵之存亡,呕心沥血,却不能得到赵王的信任,忠臣之悲痛莫过于此。将军,哭吧,哭出来就好受些。”
李牧明知道这时不该哭泣,可是就是抑止不住泪水,哭得更伤心,所有地积郁都随着泪水消失殆尽。
秦王拉着李牧的手,道:“将军,我们进去叙话。”对荆轲三人道:“三位壮士,请”
荆轲抱拳一礼,道:“山野之人,不敢与王侯之礼,我等本是山野清闲之士,不习惯尘世中地礼仪,王上,我等就此告辞。”
秦王挽留道:“慢三位壮士保得李将军万全,是莫大的功劳,寡人一定重重有赏。”
盖聂笑道:“谢王上美意。我等山野之人,渴饮山泉,饥餐野果,所在意者不过手中一把剑,于尘世中地美味佳酿、绫罗绸缎、红粉佳人皆无兴趣,要王上的赏赐做什么”
秦王点头赞道:“这才不愧是高人不过,赏功罚过,大秦立国之本,若是三位壮士之功不赏,寡人又何以服天下”
鲁句践接着道:“王上美意,我等心感。只是,我等对赏赐实无用处,若是王上一定要赏,就把我等应得之赏金分给那些应当得到帮助的人,也算我等做了一件善事。”
“三位壮士心怀天下,心系贫弱,难得难得,寡人一定照你们的意思去做。”秦王再次挽留道:“只是你们拥有如此一身好功夫,要是不趁此风云际会之时建功立业,岂不有负练剑之心”
荆轲笑道:“王上有所不知,我等习剑非为追求功名利碌,而是喜欢,从小就喜欢剑术,因此而习剑。若是能在剑术有上有所成就,垂于后世,我等之心足矣。”
“这才是真正的剑客”秦王赞不绝口,解下腰间佩剑,道:“此剑跟随寡人征战多年,饮人血无数,也算得上是一把宝剑,寡人就送给壮士了。”
荆轲迟疑道:“王上之剑是王者之剑,我等山野中人,要王者之剑做什么还请王上收回成命。”
“拿着。”秦王丝毫没有收回的意思,道:“这剑在寡人手里是王者之剑,在你们手里,就是壮士之剑。红粉送佳人,宝剑赠烈士,此剑送于你们,正该。”
荆轲三人对视一望,略一点头,荆轲道:“既如此,我等就恭敬不如从命。谢王上”从秦王手里接过宝剑,一抱拳道:“王上,周先生,各位,我等告辞了。”也不等众人说话,飘然而去。
望着三人的背影,秦王很是惋惜地道:“如此壮士不能为寡人效力,实是可惜,太可惜了。”叹惜之情溢于言表。
周冲脑袋里嗡嗡直响,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荆轲和秦王有一面之缘,他们那一缘可不得了,因图穷匕现而生死相搏,荆轲给秦王剁成了肉泥。荆轲用自己地生命抒写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歌。而历史重来,只不过多了一个自己,从中穿针引线,秦王与荆轲这对冤家却是惺惺相惜,这点要不是周冲亲眼所见,还真是难以相信。
“怪不得人们经常感叹要是历史上某件事如何如何,就不用走向已经发生地方向,而会走向另外的方向,并非没有道理。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只不过因为我的加入已经大大偏离了原先的轨迹,我要好好把握机会,把秦朝引向一个美好的方向”周冲在心里下定决心。
第五卷天下归一第二十章劝降李牧中
秦王拉着李牧来到屋里,请李牧坐下,直奔主题,道:“自从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失德,不能制天下,天下不宁,先是戎蛮侵扰华夏,后是诸侯力征,五伯迭兴。五伯者虽有益于天下之兴亡,然不过是一方之霸,终不能匡复周室,一统华夏,止战息纷。
“寡人不敏,适逢此乱世,不得不起大军,欲扫灭六国,一统天下,革除积弊,开华夏之新篇章。六国之中,最强者莫过于楚,其次则是赵,李将军忠心为赵国,不过是忠于一方之国,以天下计则实害天下。寡人是想将军为寡人出计,助寡人平天下,创不世之功业,为个人计不失富贵功名,为天下计则百姓安居乐业,岂不美哉,还请将军三思。”
一见李牧之面就开始劝降,显得太也心急了,不过秦王爱才之心也表露无遗。
李牧婉拒道:“谢王上美意,外臣身为赵国人,身为赵国之臣,上不能全赵国,下不能全于己身,为王上所执,为王上阶下囚。王上英明,招贤聚士,群贤毕集大秦朝堂,以王上之英明,贤士妙策,王上何愁不能取天下,何需李牧一败军之将出言献策。
“李牧自率军以来,初战于边地,与胡人大战数场,赖将士用命不使边境受到胡人侵犯。赵国王上英明,擢外臣于行伍之中,位列庙堂,委以重任。数与大秦交战,幸天之助李牧不曾败绩。想是李牧才穷智竭,近日数与秦战,战而无功不说,还败军覆师,丧邦辱国,当战死于疆场之上。
“可我李牧却如此无福,竟是不能象将军一样血洒疆场。为王上所俘,实是上天于我李牧不公。王上,外臣别无所求,请王上赐死李牧,以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