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4章 李家三姐妹(1)(1 / 2)

天色渐渐暗了。

客栈里没有几个人,店里头早早的关了门。

苏正弟和刘杏儿和寻常的小夫妻一般。

床头吵架床尾和。

白天拌嘴,晚上该办的事那还是一点都没有耽误……

烛火一熄,青烟廖廖。

春宵一刻值千金。

第二天一大早。

因为近些日子店里就没进来几个人,苏家的人是吃过早饭才开的门。

苏二花和苏三花在店里头做清扫,刘杏儿端着水来擦桌椅板凳,偶尔也会和苏三花说笑几句。

有稀稀散散的几个过路人,经过福来客栈的时候,在店门口,看着她们里头的人指指点点的。

刘杏儿还不知道张大妈那“神通广大”的邻居李婶子,已经把有关福来客栈的谣言带到天南地北了。

这附近村镇的人谁还敢在福来客栈门前停呢?

刘杏儿还在好奇这些路人嘴里在嘀咕什么。

店门口停住的一辆马车倒是打断了她的思绪。

许久……没有来过这么早的客人了。

今日看来是不需要出摊儿了。

她用力的拧了拧毛巾,湿答答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赶紧上去迎客人了。

下马车的是三个姑娘。

一个身着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外罩品月锻绣玉兰飞蝶氅衣,身材窈窕,气若幽兰。

一个一身略显简单的素白色长锦衣,上面绣着桃红色的梅花,从裙摆一直延伸到腰际,清雅不失华贵。

一个一袭青色衣裳,一件青色的石榴裙,外批一袭青色纱衣。

这三个姑娘一人一个包袱,还带着一口深红深红的小木箱子。

她们容貌姣好,年纪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眉目间有些相似,看上去是三姐妹。

那马车和车夫大概也是她们租来的,刘杏儿迎过去的时候,穿百水裙的姑娘正在结算工钱。

刘杏儿笑呵呵将这三个姑娘迎进了店里。

“姑娘们是住店还是吃饭呀?”

那三个姑娘笑了笑,倒像是几个极好说话的人。

“咱们是要住店的。”

这三个姑娘的年纪和苏家三姐妹的年纪也差不多,刘杏儿把人引进客栈里头,苏二花和苏三花也就迎了过去。

这三个姑娘看上去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更像是富贵人家里头养的千金大小姐,和大伙儿说说笑笑却是没有半点架子,三言两语的也就和店里头的人熟络了起来。

原来,这三个姑娘也是三姐妹。

穿百水裙的姑娘是大姐,叫李如兰。

穿白色长锦衣的是老二,叫李如玉。

一身青裳的那是老三,叫李如翠。

这三个姑娘出门在外,手里头想必是相当宽裕的。

临近中午,都是点着店里的红烧肉,红烧排骨之内的主打菜,三个姑娘家也没有挤着一间房,而是一人住了一间铜字号的房。

光房费一定就是十日,一共交了三千文,也就是三两银子。

这三姐妹除了睡觉的时候没在一起,闲暇时也是呆在大姐李如兰住的铜元房。

吃晚饭的时候。

她们又点了一桌子的地三鲜,红烧茄子,鲫鱼豆腐汤……

一顿吃下来又是四五百文。

上楼端茶倒水伺候的是苏三花,也不知道苏三花和李家三姐妹说了一些什么,把李家的三个姐妹逗得挺开心得,这人一开心起来,就随手打赏了苏三花一两银子。

苏三花那叫一个开心的呀,得了赏钱一直在楼下碎碎叨叨的。

毕竟这一两银子的赏钱对于目前的福来客栈来说,这李家三姐妹算得上是大手笔了。

这会子,苏正弟只是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

刘杏儿就有些不开心了。

就他家的姐儿可以收赏钱,自己怎么就不能收赏钱呢?

这苏正弟还有些双标呢,看来晚上得给他一点颜色瞧一瞧了。

后来。

苏三花和苏二花被苏花姑喊去后厨帮忙了,刘杏儿听到楼上的姑娘们唤着收碗筷,刘杏儿就上了楼。

她上了楼走到铜元房,轻轻得敲了几下门,听到里面的应允,才恭着身子进了房间,见李家这三个姑娘正有说有笑得看着书,讨论着书里头的各番意趣。

那口敞开的红木箱子里头,装了整整齐齐的一箱书籍。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话是用来骗鬼的话,刘杏儿是当真崇拜这些在封建主义的毒害下还能独善其身的女子。

这思想在闻朝绝对是超前的。

只是不知道这三个性情容貌都极好的姑娘家,家境大概也是相当不错的,怎么会提着一口装满书的箱子跑到她们客栈里头来读书呢?

按照常理来说,富贵人家的子女能跟着先生学些字,读些书也不算多稀奇的。

难不成是家里头的人有意阻拦,才逼得这三个姑娘家家溜出来读书的吗?

刘杏儿想得入神。

自己要是能认识一些闻朝的字,以后在闻朝就不必懵懵懂懂的,做任何事就方便多了。

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