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的夫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文学系,平时对文物古迹颇有热情,此时却因即将临盆而无法前去,沈先生便充当沈夫人的双腿和双眼,替她前去。
沈先生认真听着历史系的学者讲解对此处遗址的猜测:“据古书记载,此地曾属古国南诏,南诏崇拜巫神。巫神在《山海经》中有如是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十巫不但是上天下地通鬼神的巫师,又兼神医,替南诏人去病去灾,因此极受南诏人的崇拜……”
沈先生一边听着讲解,一边看那石上的浮雕。虽经千年历史的风吹雨打,石雕棱角已淡,很多地方已是模糊不清,可仔细看还是能从线条和外观中瞧出雕刻的精致。
看着看着,沈先生便入了迷,连什么时候同历史系的老师和学者走散了也不知。
突然,他的脚尖碰到石壁下方的一处,石壁落下沙沙的小石子来,想是底部因受潮缘故,石头风化更加严重,原本坚硬的石块,如今只是轻轻一碰便碎了。
沈先生怕自己的不小心损坏了石雕,赶忙蹲下身子查看,亏得那里并没有雕刻痕迹,他提着的心才终于放下。只是当他刚想站起来时,余光却瞥见风化最严重处,露出一点银色的亮光来。
他好奇地低下头去看那点银光,但见银光被封在石里。他索性去挖那已然松动的石块,不一会儿,便掏出一支簪子来。
拭去簪上细小的沙石,簪子的样子便显露出来了。这是一支样式十分简约的银簪,外形像一枚长长的钉子,帽钉处是一朵绽放的芍药,随之而下的三分之一也皆是浮雕芍药。
让沈先生诧异的是,银簪的光泽度极高,一点都没氧化变黑的迹象。难道是刚埋进去的?也不像,要是刚埋进去的,也不可能同风化的碎石融在一块。
沈先生很是不解。
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同人走散了,便赶紧将簪子收了起来,前去同老师们会和。
沈先生回到家后,同沈夫人详细说了今日在遗址的见闻,并拿出银簪给沈夫人:“你瞧瞧,这件东西十分奇怪,旧不像旧,可说是新的,也疑点重重。”
沈夫人接过簪子,仔仔细细看了几遍,也瞧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她的肚子疼了起来:“小家伙怕是要出来了。”
沈先生见此急忙把簪子放到一边,两人专心对付生孩子之事,簪子之事便抛诸脑后了。
孩子出生时,院子里的芍药花悄然绽放,月光落在上面,散发淡淡的银色光芒。
沈先生将孩子取名“归期”,取自“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归期四岁时,沈先生携妻女终于重回北平。
三年后,沈先生病逝,沈夫人在北平过得艰难,便带归期回了上海。临行前,她整理了一番沈先生的遗物,看到银簪,想起两人在云南艰苦却美好的岁月,免不得又是一阵心酸难过。
这时,归期放学回家,指着母亲手里的银簪好奇问:“这是什么?”
沈夫人回道:“爸爸在云南捡到的簪子,归期你饿不饿?我蒸了红薯在灶头,自己去拿吧。”
“谢谢妈妈。”归期转头跑去吃红薯了。
归期十五岁时,沈夫人亦病逝离去。
又三年后,全国上下生活困难。归期为活下去,实在没法子,便开始卖家中父母留下的遗物。
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她打开了妈妈曾经的妆匣,还未来得及细看,一道手臂粗的闪电落下来,照得屋内明晃晃一片。归期只觉得头一晕,便失去了意识。
磅礴大雨下个不停,闪电一道又一道,可屋里除了打开的妆匣,却已没了归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