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家的白富美没长心眼,当爹妈的不愁呀。
她决定从现在开始就物色女婿人选!
“妈,我敢说馄饨里的开洋您现剥的。”
二宝吃完第一颗馄饨说。
“嗯,你猜对了,你爸剥的。”
覃如点头。
“蟹黄包里的蟹黄不用说也是爸剥的了。”
大宝说。
家里的厨房勤杂工是除了妈妈以外所有的家庭成员。
只不过多数时候爸爸忙工作,他们忙上学,精力不济的妈妈懒得做饭,都是从食堂打。
也因此,偶尔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饭菜会让他们欣喜雀跃,就像今天的开洋馄饨和蟹黄包。
“妈,你这蟹黄包不纯粹吧。”
二宝将蟹黄包放进嘴里细细品了品,很自信的说。
“好吃,我要多吃,嘻嘻嘻。”
四宝才不管纯不纯粹,好吃就多吃,不好吃就少吃或者不吃,哪儿那么多要求呀,都是妈妈辛辛苦苦给做的,二哥一如既往是个事儿妈。
“吃出来了?”
覃如兴致勃勃的看向二宝,“说说看。”
不等二宝表现,三宝就抢着道:“妈,除了蟹黄,蟹肉,您还放了咸蛋黄,猪皮冻。”
听到小弟抢了台词,二宝直翻白眼,“又这样。”
但凡有表现的机会,三宝从来不让,哥哥不行,妹妹也不行。
谁都不可以抢夺他在妈妈心中第一的位置!
谁都不行。
“哎呀,我家三宝贝长了条好舌头!”
覃如竖起大拇指,点了点,朝儿子眨眨眼:“妈妈给你点赞。”
三宝嘴角微翘,脸上掩饰不住的愉悦。
看的大宝二宝直撇嘴,看的高俊直皱眉。
前两位是习以为常,每回都争不过,两兄弟已经躺平任锤了。
至于后一位,则是认为儿子太粘着妈了,不像话。
唯一对周围气氛毫无所觉的是四宝,正埋头苦干,一口一个蟹黄包,一口一个开洋馄饨,乐不可支。
一顿风卷残云之后,不管馄饨还是蟹黄包全吃的精光。
“妈,还做。”
四宝边让妈妈揉肚子边说出期望。
覃如看着瘫在怀里的小女儿,没好气的说:“多做几次,你就变成小胖丫了。”
“大胖丫!”
高俊揶揄的看着不停哼哼的女儿,“至于撑成这样嘛。”
“至于!”
四宝理直气壮,“一年也就做了这一回!”
关键去饭店也吃不到。
“下回多搞些蟹,让你吃个够。”
高俊暗暗下决心。
一口吃的都满足不了孩子,那就枉为人爹了。
“不能多吃,蟹是寒性的,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覃如道。
“吃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蟹也一样,我闺女心里有数。”
高俊肯定得帮闺女说话。
正说着,大宝二宝收拾好厨房走了过来。
“妈,您馅里加咸蛋黄,除了口感,还是为了减少寒性吧。”
二宝说。
“主要是拆出来么蟹肉蟹黄太少。”
覃如笑着摇头。
二宝无语,四宝捂嘴。
“妈,快八点了。”
大宝看了看时间,提醒说。
天已经大亮,胡同里早就出现了人声车铃声。
“妈,现在就出发吗?”
三宝已经换好出门的衣服。
覃如看看高俊。
高俊点点头:“我跟着你。”
覃如立马笑的跟朵花儿似的。
“那,我们出发?”
“出发!”
“我还没换衣服,等等我!”
四宝赶紧从妈妈怀里爬起来,往卧室跑。
“这丫头。”
覃如摇摇头,“都瞧瞧自己收拾好了没,今天可不能给哥哥姐姐丢脸。”
“嗯嗯,听到了。”
孩子们心里有数。
一家六口出门的时候都快八点半了。
“高珊,高仰止,高景行,高行止!”
“到!”
“出发南锣鼓巷!”
“是!”
在覃如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鼓动下,一行三辆自行车出了烟袋胡同,直奔南锣鼓巷而去。
路上很顺利,哪怕是二环内,也不存在堵车堵成停车场的情况出现。
进了南锣鼓巷,热闹的声音便远远传来。
不少人家站在门口往那里望。
不时有认识覃如的,笑着打招呼:“回来了,您儿女出息了!”
“淮茹,怎么教育的,家里出了四个大学生!”
“了不起啊,报名高考的不少,就你家几个孩子考的最好,北大,人大啊,了不起!”
“以后别忘了南锣鼓巷的老少爷们!”
覃如不得不下车后回礼寒暄,不长的几百米足足走了二十几分钟。
除了默默等她的三宝和高俊,其他三个宝早溜走,进了95号院。
“妈,没想到认识您的还挺多。”
三宝小声说。
“可惜我认识的不多。”
覃如无奈一笑。
“你妈是四九城名人,南锣鼓巷才到哪儿。”
高俊含笑道。
“去你的。”
覃如嗔道。
“爸说的没错,光一个十佳青年,一个三八红旗手,整个四九城就没几个。”
三宝对妈妈获得过的荣誉如数家珍,比妈妈自己还清楚。
尽管处在这个时代,心里还是有层隔膜,对这些荣誉,覃如有自豪感,也有一种羞耻感。
所以,她不怎么爱提起。
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谦虚,沉稳,不骄不躁。
“有大将之风”,这是周书记的评语。
要知道周书记可不是杨厂长,不会看高俊和高家面子。
对此,覃如唯有一笑置之。
后世,感动华国人物都不能让老百姓信服,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国企事业单位,这些荣誉头衔其实没鸟用,早就不被人看重。
精神奖励虽好,人们看重的还是物质奖励。
不过,覃如不看重,并不代表着老公孩子不看重。
恰恰相反,他们很看重,动不动就拿出来显摆。
这算是时代造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