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自然等三人立时策马奔了过去,在树林前下了马,王布将三人的马匹栓好后,三人方才徒步入林。
萧自然走在石径上,只见两旁柳树但也非常娇美。他闻着这些花草的淡淡香味,听着林中小鸟轻快悦耳的鸣叫声,只想到了四个字来形容,鸟语花香。
顺着石径曲折而行,约莫走了半个时辰,即将天黑之际,看到了一座独木桥,桥以看见水中嬉戏的鱼虾,以及水底的鹅卵石,只让他有一种想和这些鱼虾嬉戏一场的冲动。
他暗道:“小桥流水,人家呢?”
纵目四望,却见对面远处,石径的尽头,柳树环绕下,一座茅草房悄然而立。
这间茅草房非常简陋,外面摆放着各种农具,锄头、镰刀、铲子、犁头不一而足,这一切显示着茅草屋的主人乃是一个农户。
三人走到茅草屋前。董政扬大声道:“请问里面有人在么?”里面没有任何声响,他又叫道:“请问子云阁下在么,在下司州都督董政扬,与我家主人一道前来求见子云阁下。”
仍不见回应,萧自然和董政扬面面相觑,董政扬走到门前,大声道:“恕在下冒昧,这便要进来了。”推开房门,看了看里面的情景,回转身来,对萧自然道:“主上,里面没人,想必子云阁下云游去了。”
萧自然此时已经被带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这儿的主人隐居在这此,又甘为农户,其淡泊明志,志存高远,由此可见一斑。走到门前,往里面看去,但见这屋里有两个书橱,上面摆满了书卷,墙壁上挂了一张古琴,屋子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卷书。
他信步走了进去,拿起了那卷书,打开一看,一行字映入他的眼帘:“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于其国存…………”
却是他少时研读过的《曾子?亲士》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君主不能选贤任能,而国家还能长治久安的从没有过。
他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赞同书中的思想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掌握了人心,以人为本,方才能成就大业。
霍然之间,他对于目前岌岌可危的局势有了一点信心,便似黑夜之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这盏明灯便是这茅屋的主人,那个素未谋面,叫子云的少年。他虽然和这个叫子云的少年,未曾深谈,但有一种直觉,这个少年绝不简单。
他回头对董政扬和王布说道:“我们去外面等吧,也许主人今夜会回来也不一定。”
三人当下出了茅屋,王布除下外衣铺在地上,请萧自然和董政扬坐了,他自己则侍立在旁。
不多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此处的夜色又别有一番美。他们只见月牙儿悄悄爬上柳梢头,淡淡的月光轻轻洒了下来,朦朦胧胧,树林间不时传来悦耳的虫鸣声,此情此景,就连董政扬和王布这样热衷于名利的人,也感到心灵前所未有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一夜三人均未用晚饭,饥肠辘辘,却无一人有任何的抱怨。
清晨的空气很清新,那个叫子云的少年似乎有意躲避他们,又或是在考验他们一样,没有出现。萧自然想到还要去见慕容艽,而这个叫子云的少年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便即对董政扬等人道:“我们回去吧,以后再来拜访。”
三人便即出了这片柳树林,策马往虎啸山庄赶去,萧自然虽然有些遗憾没能见到此间的少年,但即得知有此等大贤在此,已经不虚此行。
三人到了司州城外便即分道扬镳。董政扬还有政务要处理,而且在这等关键时刻,军权必须牢牢抓住手中,不能有丝毫差错,因此这段时间他着实非常忙碌,忙完政务,还要去军营视察,绝少有闲暇的时光。
萧自然一骑回了虎啸山庄,陈其早已在大门处恭候多时,见到他回来,便即上前帮他牵住了马,然后递给了一名下人,对萧自然道:“庄主,夫人着我在这儿等你,让你一回来便去见她。”
萧自然答应了一声,和陈其回了住处,陈其在外面守候,他走进屋中。
何三娘见他走进屋来,便即取笑道:“看你这样子,也不洗脸,哪有半分庄主的样子,我去打热水,你先洗把脸再说。”出了屋,去打热水去了。
何三娘伺候萧自然洗漱完毕后,一边替他整理衣衫,说道:“你昨夜怎么一夜不归,公主也不知怎么想。你也真是的,如果要一夜不回来,也不先去打声招呼。”
萧自然道:“我昨天晚上和董政扬在山里过了一夜,颗粒未进呢,三娘,先帮我弄点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