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十一月份,流畅电池的月度营收财报终于送在了李洛手上。
毕竟自己神豪之路游戏里的个人线任务已经卡住不动很久了,李洛自己心里也有些急躁。
毕竟任务里面成功投资四个字有些笼统,要是流畅电池都不能达到标准的话,那估计得投资星际旅行去了。
李洛在电脑上打开小张发过来的文档。
《流畅电池十月营收数据》
自工厂投产后,每天都是三班倒的超负荷生产状态,甚至还增加了两条产线,仍旧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整个十月份,生产了接近二十七万块电池?其中新能源车电池包接近六万块,其余的都是电子设备定制电池。”
“总计生产的电池度数来到了千万量级,销售额......多少?接近四百亿??”
“这还是米厂这边拿电池是成本价的情况?”
李洛咋舌,原来这玩意这么挣钱啊!
谁说电池企业是红海的?这不是一片蓝海吗?
之前电车市场上下供应链都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是有原因的。
首当其冲,就是各大车企大打价格战,疯狂压缩供应商利润,延长账期。
一边要求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要有价格优势,一边又要求赊账,把账期延长到半年的时间,还用代金券作为抵押。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想要活下来,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毕竟现在干活,运气好半年后,能顺利结款,运气不好,就得一直等着。
这个时间就会耗死不知道多少供应商。
至于很多人疑惑的为什么不能要求先款后货?
究其原因就是供应商的产品并不是市场上无可替代的,一旦一家企业退出供应,或者合同到期,就会有大量同类企业蜂拥而至,开出更优异的条件。
比如延长账期、产品降价、亏本供货。
车企为了降价,自然就会选择条件优渥的企业。
而对于车企来说也很无奈,所有的技术都能买到现成的,大家要比拼的就是谁拿货的价格低。
成本低了,降价就会更狠。
为了维持销量,也会用出车海战术,什么一年新出五六款车系都算少的,有的车主刚买的新车,一个月后就变成了老款车,二手残值下降。
可以说,供应商、车企、车主都亏了。
后来纸包不住火,这种疯狂压榨供应商的事情被曝光,车主长期以往被背刺的情绪也越来越大。
各大车企不得不表态,将账期压缩至两个月,至于米厂,一直没有发言。
有网友提问为什么米厂不接招,结果才发现米厂的账期一直都是四十五天,比现在各大车企的账期还要短十五天。
虽然明面上是已经改变了供应商的现状,但只要还没结束价格战,没有差异化,依旧会陷入内卷的循环。
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
而对于流畅电池来说,这些内卷目前还影响不到它。
从新能源车开始发展以来,流畅电池是难得的让车企提前打款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