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鞑靼归降不过两个月,远征瓦剌的李邺便传来好消息,他们兵临城下,瓦剌大开城门归降,也愿尊大齐为上国。
刚从鞑靼返程的几位天使又接到圣谕,让他们赴瓦剌进行和谈。与这道圣谕一起来的,是昭元帝招赵恒回京的口谕。
赵恒与黛玉来北地,本就是为了把火药和流弹送来,等朝廷上下认识到这些东西的威力之后,自然会归拢到朝廷的手上。
事实上与鞑靼一战不过半年时间,昭元帝已经下旨将制作火药的原料矿都派重兵把守了起来。甚至在西南诸番探查到的矿藏,昭元帝也打算收拢起来以备后用,鞑靼与瓦剌自然也是如此。
黛玉早已经预料到了,还留在北地的这段时日,她把**详细写成册子,还附加了一些她自己对原料提纯,却还未实践的想法。
朝中能人众多,奇工巧匠数不胜数,这些东西握在他们手中,想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定国公府这几个月来都异常忙碌,这次不但赵恒和黛玉要回京,李卞与李家的几个曾孙辈也要回去。
本打算与赵恒同行的,可三舅母顾氏身子本就不好,大悲大喜之下,早就熬不住病倒了。如今身子刚养好了一些,还不宜远行,定国公府众人便打算下个月再走。
而冯先生思乡心切,几个月前便被赵恒派人送回了京中,因此这一趟也只有赵恒和黛玉二人。
归途自然不像来时那般匆忙,不必特意走近路。
这次来传口谕的,是昭元帝的心腹柳内侍。
他虽然不像戴权一般是秉笔大太监,可昭元帝还在宫中做皇子时,起居就是他照料的,如今也依旧管着昭元帝的起居饮食,十分得他看中。
赵恒把黛玉撰写的册子夹在他上呈的折子里,交给柳内侍,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带着人偷偷溜走了。
柳内侍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这回圣上可是委以他重任,却没料到竟然搞砸了,只得朝李卞要人。雍州城重兵把守,若是没有李卞的默许,赵恒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出了雍州城。
谁知李卞两手一伸,只一昧的装糊涂,说他早就不管事了。在眼皮子底下把人看跑了,柳内侍只得传信回京请罪。
上皇知晓了此事之后,便与身旁的王内侍道:“我说什么来着,恒儿怎么可能乖乖的回来,皇帝还非要让人去把他带回来。”
王内侍便笑道:“圣上也是关心小王爷。”
鞑靼和瓦剌虽然已经归降,可到底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保不齐有那等不怕死的打赵恒的主意。
“小王爷这离京都快两年了,不说圣上,就是老奴也惦记的紧。”王内侍感慨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就怕小王爷在外头受委屈。”
上皇面上一顿,也跟着叹气:“是呀,朕还能有几个两年。”
王内侍觑着上皇的脸色,欲言又止。
他们君臣相伴多年,上皇如何不知王内侍为何如此,只沉着脸道:“你支支吾吾的作甚,是不是想问那个忤逆子。”
王内侍面上堆出一丝笑意来,只连声道:“圣人英明,奴这不是还没开口嘛。”
上皇冷哼了一声:“恒儿递上的折子里,还替忠顺王府求情,他就是太心软了些。”
王内侍见上皇虽然语气不大好,但并没有真的动怒,便知道他对忠顺亲王还存着些父子之情的,若不然如何会保下忠顺亲王府那几个孩子。
忠顺亲王如今去了,上皇也不想再多提他徒增伤感,只问王内侍:“伴伴,你说恒儿会去哪里?”
“奴想着宁王妃在南边长大,刚从漠北离开,想来是去南边了吧。”
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之时。比起此时还是刚刚破冰的北地,江南已经一片繁花盛景之态。
黛玉跟着赵恒一路南下,直达东南沿海,在海滨小住了一段时日之后,便动身前往西南。
这一日,他们正在通州府下辖的一处驿站落脚。
天气逐渐炎热,黛玉没什么胃口,也不准备用晚膳。赵恒跟着她正上了二楼的楼梯,目光却在不远处定了定,随即便装作若无其事的移开。
不料黛玉转身与谷雨交代事情,一转头就看到楼下的人,立刻认了出来,连忙吩咐谷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