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4章(1 / 2)

第134章

黛玉不明白为什么方才还在说武宁侯府,突然之间就说到她看的书杂了。

“我们女儿家自幼就被关在家中,不像你们男儿能四处游历,也就只有看书能打发时日了。况且天文地理、游记话本、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我都不挑。”

“恒哥哥怎么突然与我说这个?”黛玉偏头看他,见他支支吾吾的模样,又想到先前那一声重重的咳嗽,心下一顿,有些了然:“莫不是因为我提起了面首?”

赵恒点了点头,见黛玉轻描淡写的神色,只叹了一口气:“日后妹妹可千万别在外人跟前说这个了,免得惹人非议。”

“这有什么,男子能养妾室,女子为何不能养面首,前朝时就有好几位公主养面首呢。”黛玉怔了怔,“不过就是因为这个世道你们男子说了算,女子养面首便是伤风败俗,为人不容。”

“但凡我们女子能读书、能科举,也不见得比你们男子差。”

黛玉想起贾家那些姑娘,还有幼时相交的那些旧友,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腔才情。可一个个都困在深闺中,所见所闻的狭隘限制了她们。

黛玉皱了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来所见所闻,必然比从书中获得的更多。”

“开春了之后咱们就北上。”赵恒被黛玉堵得不敢说话,见她主动转开话题,连忙接茬,“等到了北地,若是得了空,我陪妹妹去草原上骑马,去高山上赏日。回京时便不用急着赶路了,妹妹若是愿意的话,咱们便往沿海去一趟,那儿与我们内陆的风光自是不同。”

黛玉已经开始心生向往,又突然想起了砚哥儿:“对了,上一次我回家时听砚哥儿说,明年开春之后,他也是要跟着黄先生一道去游学的,还没定去何处,要不然......”

赵恒虽然很喜欢林砚这个小舅子,却不愿意他来打扰,只不动声色劝道:“江南文风盛行,若是游学的话,砚哥儿也该去南边。况且他跟着黄先生一道,一路上还有人教导。再说了,咱们去时快马加鞭的赶路,沿途也看不到什么风景。”

黛玉只是随口一提,听赵恒说的有道理,也不再强求。

因为方进大张旗鼓地擡回了嫁妆,昨日夜里,南阳郡主与武宁侯世子合理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了上京。

第二日一早,圣上就对武宁候府下了饬令,斥责他治家不言,纵容妻子设计骗婚郡主,损害天家威严。擢令南阳郡主与武宁侯世子从世安和离,武宁候府归还南阳郡主嫁妆,并削夺其爵位,贬为庶民。

至于孙氏和从世安,因武宁侯已夺爵之故,则各打五十大板,以儆效尤。

便是孙氏的父亲也得了圣上的挂落,责他教女不严,罚俸三年。

被贬为庶人的从传简却并没有立刻提休妻之事,武宁候为了凑南阳郡主的嫁妆,卖的只剩下祭田了,孙氏的嫁妆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况且孙氏这样胆大包天,也都是安贤伯府纵容出来的,若是赔偿的银子还不够,他自然是要去安贤伯府讨要的。

从传简不要脸面,安贤伯府还要呢,只能咬牙出了一笔银子,却要从传简保证不再提休妻之事。

孙氏的侄女儿们都已经可以谈婚论嫁了,若是有一个被休弃回家的姑姑,于她们的亲事有碍。

从传简的大哥早年靠着军功得了爵位,可他到底是庶出,祖产都给了嫡子从传简。如今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他出了一笔银子买下从家的祭田。

多年夙愿得以实现,从家大哥心情正好,也好生劝了从传简一番。

虽然不曾休妻,但从传简早已经不承认从世安这个嫡子了,只当他已经死在了宁王府,又把自己的三个庶子记到了孙氏的名下。

从传简被贬为庶人,祖产都一文不剩,从家的嫡子和庶子早已经没什么区别了,不过是族谱上的一道名字罢了。

武宁侯府是敕造的,朝廷收回了府邸,一大家子人只能挤在从传简大哥给的一个小宅子里。

不过一月的功夫,女眷们的首饰都变卖了,下人也都发卖了出去,可一大家子坐吃山空早已经山穷水尽了。娘家嫌孙氏坏了孙家的名声,也不再管她,孙氏不得不亲自洗手作羹汤,

日子越来越难熬,从传简从自己大哥手里讨到了银钱,也从不交到她手上,只知道去赌坊。赢了钱便喝个烂醉,输了钱就拿孙氏出气。

府中的姨娘庶子跑的跑,走的走,只剩下从世安和孙氏二人。

为了不至于饿肚子,孙氏浆洗过衣裳,也做过针线拿出去卖,

她挨了仗刑之后身子本就虚弱,不过一年半载的功夫便病痛缠身,在某一个清冷的早上破草席一卷便被人丢到了郊外。

倒是从世安,与南阳郡主和离之后,在武宁候府门前打完五十大板,从此就在京中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