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入洛阳立新帝
马邑,善阳。
作为边郡重镇的治所,善阳一向看重防务,但随着羊毛生意和钢锭生意做大,来往客商太多,城门处就有点松懈了。对于出城的人,往往检查得不那么细。
一行运了毛衣出城的车队正在城门处接受检查,本来应该很快放行的事,却遇上了麻烦。
他们被引到了一边。车队中一个中年文士面带忧色,正在用余光打量周围,就有人走到了他的面前,笑道:“李郡丞好兴致,这是要去哪里?”
说着,便有两名壮汉左右一夹,将他架在了中间。
马邑郡丞李靖擡起头,知道不能幸免,看着通守方永淡淡地道:“商队是我让身边僮仆假称有远亲要照顾,安排我进来做个管帐的。与他们无关,让他们走吧。”
“郡丞这话说得轻易了。既晓得我们要做什么,哪里能不多加小心。不过郡丞放心,我们也不会如何,以后定当加以赔偿,好生放他们离开。”
李靖闭嘴不再言语,被方永带了回去。
他看出情势不对,想潜回长安报信,但方永听了李世民的嘱咐,一直在盯着他的举动,又怎么会让他跑了。
能在城门处才截住,已经是李靖机智,出府就换了下人的装束所致了。
幸亏方永对李世民交待的事不是一般上心,一段时间没正常见到李靖出没的消息就去他府上,不见人影便断定他跑了,将他府中人抓住拷问。从种种形迹中判断他藏身在了商队,这才赶到城门拦住了他。
方永也是暗叫侥幸,再晚一步,还真让他跑了。
虽然生气,但是李世民显然对李靖青眼有加,方永不敢对他如何,抓住了也只是软禁,好生款待着,劝他归顺李世民。
李靖只是不语,心中还拿不定主意。
洛阳。
长孙晟作为东都留守,向越王杨侗紧急报告自己女婿与亲家造反的大事。
满朝俱惊。
长孙晟曾经在突厥那里作客许久,极受突厥贵人喜爱,借此摸清了突厥的虚实,成为隋朝的“突厥通”,为前期隋朝控制突厥立下大功。
这意味着他的心理素质和演技都是一流,此时他在朝中留守的越王和诸位大臣眼中毫无破绽,愤怒中带着沉痛,缓缓道:“李世民准备在清河郡起兵,与李渊已经联络上了。因娶了我家小女,所以李世民视我儿无忌为心腹,毫不隐瞒。我儿大惊,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无担当的孽子竟然逃回来了!”
喘了口气,他继续道:“回来既不敢向我明说,又不敢隐瞒,支支唔唔全是破绽,我生了疑心再三逼问,他才向我哭诉!如此已经耽误七八日,李世民那边见他跑了,说不得就要提前发动了!诸位,我心中有愧,不敢再担留守之职,逆子已经绑在外面,请大王处置。”
一时间议论纷纷,年幼的杨侗安慰道:“这与长孙将军无关。当下之急,还是洛阳与长安的防务。将军不能此时弃孤而去,洛阳安危全赖将军了。”
又有人催促赶紧往长安和江都急报,让江都调兵,长安防御。吵吵囔囔间,把亲儿子都绑过来的长孙晟自然没有失去东都留守的职务,长孙无忌更是没有被下狱,只让他带回家看管。
长孙晟也是心头微松,若是他再狠心一点,便说儿子劝他谋反被他绑了,更能获取信任。然而人绑起来后,他还是没有忍心这么做,就怕朝中真的疑心他做内应,逼他杀子为证。
那他就被架起来了,长孙无忌也死定了。
现在按长孙无忌的说法,李世民已经起兵,他赶在消息传来前上报,就可洗脱嫌疑,先保全自己一家的性命。至于东都留守,算是意外之喜,若是保不住,那也只有看李世民自己的本事了。
至于现在,他大概也只能对不起陛下了。
长孙晟有些叹息,他并不奢望外戚的富贵,甚至觉得未必是福气。但是唯一能支撑家业的儿子都主动站队了,而大隋天下又显然是保不住的了,那也不能怪他临危跳船逃生。
这个天下,毕竟还是皇帝自己弄成这样的。
十月未至,张须陀才往荥阳去,李世民于清河郡起事,迅速控制本郡,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齐郡,将产铁之地拿在了自己手上。
张须陀大惊,立刻率军回扑,不敌李世民被擒,因其不愿投降,李世民怜他年老,半生征战为国也不容易,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不曾杀他,而是关押在清河县以待将来。其部将秦琼等人归降。
高士达、窦建德、刘黑闼于高鸡泊起兵,以本部万人直扑信都郡。当地自组乡勇护卫家乡,因而被太守重用的苏定方率部投靠,于是收编整顿后又向涿郡进攻。
李世民又留李孝恭带人继续向东攻取并招降,自己率部与瓦岗军会合,攻打虎牢关。
镇守虎牢关的裴仁基最终出降,李世民没有急于攻取洛阳,而是分兵以牵制,自己回军与堪堪赶到的王世充所部决战。
新投的秦琼、程知节、裴仁基父子急于立功,格外勇猛,秦琼身中三创突入阵中,程知节赶上接应,阵斩王世充,大败隋军。
自此,李世民再取洛阳,有长孙晟里应外合,终是换了一个身份回到这个大隋东都。
杨侗年仅十三岁,李世民还挺欣赏他的,甚至觉得他代替杨广当皇帝,说不定大隋天下还不会乱成这样。面对李世民,杨侗不是没有恐惧,但他很好地控制住了,也没有问些无用的话,只是沉默着听取李世民的安排。
李世民抄了父亲在历史中的行动,不过把立的傀儡皇帝从杨侑换成了杨侗罢了。
洛阳毕竟是东都,他入主洛阳后千头万绪,一时抽不开身,而李渊那边却耽搁了,还没有抵达长安。
事情还要说回从太原起兵不久时候的事,在稳定了四周局势、劝降周边势力后,李渊发兵剑指长安,长安的代王杨侑派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守于霍邑,李渊一时难以攻下,在裴寂等人劝说下,有意退兵回太原。
李建成不愿意。
电报使李氏各方势力通讯未断。李世民已经掌握清河郡,夺取齐郡与信都郡,令窦建德部北上取涿郡,李孝恭东出取山东,自己西去与瓦岗军会合战于虎牢。
眼看洛阳就是二郎的掌中之物了,他随父亲出兵,却在一个霍邑止步,这像话吗?
这样下去,他还有什么资格试着与二郎争那个太子的位置。现在尽管已经希望渺茫了,但李建成总还是想试一试的。
更不要说,三妹李玉华那里竟然也在鄠县拉起了一支队伍,攻下了一块地盘,叔父李神通已经与李玉华会合,就等着接应他们了。
闹半天,他跟父亲这一路,还没有拿下妹妹那样的胜利,就不提太子不太子的事,他这个长兄的脸还要不要了。
他再三请求,因为没有突厥的后顾之忧,李渊松口让他再次带兵攻打。
可李建成活到二十七岁,虽然弓马娴熟,但是带兵的经历是跟父亲来太原仅仅大半年时间才有的。
说起来原历史中的李世民刷经验的时间还比他长一点,而他显然又没有李世民的军事天赋,这大半年也就是让他从家传知识与行猎中带来的经验落到了实处,学会了怎么组织军队,怎么行军扎营布阵。
至于怎么打仗,他还处在一个大家怎么打我就怎么打的阶段。
没有任何侥幸的,李渊没打下来的霍邑,他也没能攻取。
李渊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没有退兵,又死磕了两三次,耗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终于懊恼,再度有了退兵的念头。
李世民在电报里强烈反对,怒道:“父亲争天下不取长安,难道就为了占据一个太原吗?”
又道:“我半月前便建议父亲用李靖,父亲至今未胜,是还没有任用李靖的缘故吗?”
李渊有点生气,让人回复:“李靖意图出首举报我等谋反,怎么能将吾等性命放在他手中。”
李世民:“李药师有大志,必不愿籍籍无名死去。阿耶以礼相待,他见杨氏大势已去,自不会拒绝。”
李渊犹豫了。
而李靖那里,他被方永带着行军,独自住一间营帐,衣食俱是上乘,但他还是没有表达投效之意。
这天,方永入帐,李靖原本靠在榻上看书,听到他的脚步声便躺了下去,将脸转向内侧。
方永见状也不以为意,只是笑吟吟地自己坐下,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对着空气说话:“最新消息,我家阿郎已经破虎牢关,与江都来援的王世充接战而大胜,接下来就该取洛阳了吧。”
榻上的人动了动。
方永想起李世民开玩笑说的话,道是实在不行把李药师推出去斩了吧,斩首前他一后悔,说不定就成了。临斩前被救可能是名将出头的一条路?你看兵仙韩信也经历过。
不过才说完,李世民就自己轻拍了下嘴巴,嘱咐他道:“这是乱命,不要听。李药师有大才,你一定要尊而重之,不要轻慢了他。”
但是把李靖尊而重之的带到这里,方永已经越来越不耐烦了,这会儿看着装死的李靖,他不期然又想起李世民开玩笑的话,恶意的在脑子里YY把李靖推出去斩首的画面来安抚自己。
安抚到心情平静了,他才继续道:“现在唐国公的大军在霍邑受阻,我家郎君一再推荐唐国公起用你为主帅。唐国公犹豫再三,看样子就快有决定了。那么药师你呢?还要为杨氏尽忠吗?”
李靖一下坐了起来,深受震动。
“你家郎君果真推荐我?”
“自是不假。不过唐国公不可能真的如此任用,最多让你为副手罢了。”
方永有点心虚,眼睛瞟向了一边,但李靖没注意。
这个话其实不是李世民教他说的,也不是方永自己想的,而是当初来马邑前,魏征得知李世民对李靖的安排后,私下里找方永说的。
说的是如果李靖坚决为隋效死就不谈了,路上没有用到他的地方也罢了。但是如果唐国公攻势不顺,郎君力荐李靖的话,让方永提前跟李靖如此这般的说一通。
魏征:“慧眼识人的是我们郎君,不计前嫌要用李靖的也是我们郎君,不能让李药师会错意,谢错人。你懂么?”
方永连连点头:“我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