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4章 隋大捷 擒可汗(1 / 2)

第84章隋大捷擒可汗

魏征与长孙无忌的使节二人组现在来往突厥已经如同饮水一般简单了。

经过的部落都会热情招待他们,有的大部落还会派人护送他们到下一个部落,怕他们出了什么事,导致马邑与突厥交恶,不肯再收他们的羊毛。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带着心思去观察,发现突厥大概是真的准备有所行动。

魏征若有所思地对长孙无忌说:“也不知郎君的消息是从哪里来,他在别处恐怕还有人。”

长孙无忌深以为然地点头,两人都想到瓦岗寨了,李世民不说的话,谁知道洛阳附近的这股反贼会是他的人马。

其实李世民真的没别的势力了,但现在恐怕解释不清,他们不信。

既然路上发现了端倪,两人到义成公主那里就没有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的发问:“我等此来见突厥抽丁成军,调动频频,不知公主这里有无消息?”

义成公主轻轻摇头,“你们来了一时就不能离开了。我已经派人去通知陛下,但为了避开大军必须绕路而行,也不知能不能赶得上。可汗他起了野心,听闻陛下北巡的消息便开始备战,连我也一直被瞒在鼓里,近日才得知。他将攻雁门,图谋陛下。”

她细长的眉毛皱在了一起,眼下有淡淡的青黑,显然知道消息后就没有睡好。没有即时的通讯手段,她派出的几拨人有没有成功把信送到,在结果出来前她也不知道。

魏征抿唇沉思,长孙无忌一会看他一眼,一会看看义成公主,显出坐立难安的模样——都是演的。

两人商量好了,长孙无忌年轻,听了这样的消息坐不住才是正常。魏征则要处变不惊,急智之下想出一个有可能成功但风险很大的主意——

“公主,我有一计!”他说。

义成公主显然也是病急乱投医,半点质疑也无,身子微倾,极认真地模样。

“愿闻其详。”

“我二人寻机会与可汗的人联系,道是我家都尉有意谋反,愿与可汗合作。可汗要是见我们,我们或许还有机会逃走报信。”

义成公主摇了摇头,有些失望地道:“这个当口他不会放你们回去,就算想与谋反之人联络也要待以后了。”

“横竖是走不了,不如试一试,从公主这里到见可汗的路上,总比一直被看守在这里有机会。”

义成公主也觉得有理。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她又不知道自己派出的人是否送出了消息,多一分机会也要尝试。两个正使逃不脱,但他们带的人或许能跑掉呢。

“我来安排,如有机会,你们能跑就跑。”

义成公主这里当然也有始毕可汗的人,安排魏征或长孙无忌与他们见面说上话自然不难,难的是说服他们同意带使者去见可汗。

不过魏征和长孙无忌本来就不是要逃跑,所以另有一番话说。

“我二人需要见可汗商议,至于回马邑与我家都尉联系,有可汗派人即可。”

都说到派人联系商量造反的事了,始毕可汗的人就不敢自作主张了,当下便找个理由向义成公主把人要来,将魏征一行连同商队都护送到始毕可汗那里去。

义成公主心事重重,看那阵势,恐怕苍蝇都飞不出去,很担心他们这一行人都要折了。

长孙无忌年轻,多少还有点良心不安,回望义成公主的大帐,悄悄跟魏征道:“以后我们反了,义安公主要恨死我们了。”

魏征在马上眯着眼哼着不知哪听来的草原歌调,闻言淡淡一笑:“杨氏把宇文氏男丁杀得一个不剩时也没当回事,你又在意什么。”

大隋才多少年,城头变换大王旗这句诗现在没有,但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年,大家都很习惯了。本来大隋已经渐渐聚拢人心,有成为新的大汉帝国的希望,但当今天子的骚操作让人心又散了。

反正魏征虽然是被迫上了贼船,却不是对造反有意见,他一直以来只是觉得造反的时机不对,自己这帮人这么早就心心念念的造反,一个不慎就要变成陈胜这样给别人做嫁衣的势力了,所以总有点怨念。

只到现在,他才觉得是真有希望。

就算死在这次死间任务里他也不惧。对突厥的功业也好,对新朝的功绩也好,郎君会让人给他记一笔的,他不怕死,只怕平生所学所用,生前死后籍籍无名。

就是可惜长孙无忌还年轻,还是要努力一把,一起逃回去才行。

他的这番说辞,始毕可汗也是将信将疑,这路上来回耽搁下来,时间已经进入八月,突厥也已经明牌了,几十万人试图围攻北巡车驾。杨广也得到义成公主的报信,车驾匆匆进入了雁门,而突厥趁势追击,隋军节节败退,几乎整个雁门郡都陷落了,只剩了两县苦苦支撑。。

这个时候,始毕可汗也不是太在意隋人使节是不是想找机会报信了,魏征和长孙二人此时仍然坚称唐国公想造反,想要与突厥合作,他反而觉得有几分可信。

“如今我将大胜。”他俯视着魏征这个年长的正使,“与唐国公合作,我又能有什么好处?”

魏征仿佛早有腹稿,胸有成竹地道:“可汗虽说将要俘获隋帝,但真能长久守住雁门吗?我虽在此处,但也能猜到,隋军恐怕已经从四处赶来增援了吧。可汗若是能助唐国公一臂之力,将来唐国公得天下,愿将朔方、五原送于可汗。”

这话说到始毕可汗心里了。他自己也知道,现在不是入主中原的时候。当然他也不相信唐国公真会愿意割让河南地给他,就算一时送他,这些中原皇帝心里都憋着一口气,等缓过气来就要夺回去。

但他也不在乎。他知道隋朝内部已经处处造反了,如果唐国公也反了,中原大乱,对突厥来说是比现在更好的机会。抓了杨广固然是狠狠羞辱了隋朝,但突厥勇士不善于攻城和守城,等隋朝的援军赶来,他们恐怕连已经占领的雁门郡也不能保住。

只有中原乱了,才是突厥的机会。他不仅打算资助唐国公,能联系上的反叛势力,他都愿意相助。

不过始毕可汗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视线挪到长孙无忌脸上,露出了笑意。

“这是长孙郎家的小郎君,我记得长孙郎是大隋的忠臣,怎么小郎君却要反叛呢?”

长孙无忌抱拳行了一礼,沉稳地道:“我幼妹与李都尉已经定下了亲事。”

别的话就不用解释了,始毕可汗自己已经脑补完成了。

原来如此。

魏征适时又补了一句:“我家郎君是唐国公次子,将来或许还有与可汗合作的时候。”

始毕可汗放声长笑,看来这个李二郎不甘心给兄长卖力,想借他们突厥的力量争太子位啊。他剩下几分疑虑也打消了。

不过他仍是不会放他们走的,魏征一行人看上去也没有离开的打算,在他这里安心等待了起来。

-------------------------------------

杨广一生的幻梦,没有破碎在征辽的路上,却在雁门破碎了。

他被射到城头的箭吓得魂不附体,一度惊慌得想要开城门自己骑马逃出去,被萧瑀等人劝住了。面临死亡的威胁,帝王之尊给他撑起的自以为文治武功为千古一人的自恋被戳破了,让他抱着儿子杨杲痛哭流涕难以自制。

他有什么不明白吗?他其实都明白,明白三征辽东给天下带去的苦痛,所以被群臣劝着振作起来之后,他向士卒承诺不再征辽,此事过后人人重赏,一时间士气如虹,硬是守住了城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承诺带来的效果太打脸了,他事后才会毁诺。

李世民自然也在勤王的队伍里,他不知道原本历史上十六岁的自己应募来勤王时是什么心情,他现在看着年少,实际上三个时空来来回回,尽管仍然受不知名力量的影响,心态上仍然是少年人,可实际的阅历已经不止是这样了。

所以他心如止水,平静地每天看着前线情报,等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九月初,援军不断汇聚,义成公主也向可汗传来北方有异动的警讯,始毕可汗知道事不可成,终于解围而去。

李世民军中的电台就没停过,每天都收到魏征与长孙无忌发来的消息。李世民三千玄甲悄然踏出马邑,于突厥撤出雁门、向四方部族散去的大军中穿过,精准地插向始毕可汗的大营。

这也是长孙无忌坚持自己必须去的原因之一。

魏征不太会看地图,而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对突厥地理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是大体有数,上了草原更是能准确分辨方向,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没有他,魏征还真没办法给始毕可汗定位。

九月初六,天边只余一抹余晖,长孙无忌钻入营帐,在固定的时间打开电台,接收李世民那边的消息。

前两日收到的消息,李世民离他们越来越近了,长孙无忌戴着耳机记录翻译,眼睛越来越亮,给那边一个肯定的回复。

魏征在外面假装消食遛弯给他望风。虽说突厥人不识得电台,但暴露于人前总是不好,别人看着他们商队里带个箱子不会奇怪,但瞧着他们套上耳机装神弄鬼的,肯定会怀疑,又不是傻子。

时间这时候总是仿佛过得很慢。魏征等了又等,终于等到长孙无忌眼含兴奋一掀帘出来了,向他一扬眉,压低声音道:“到了。今夜袭击,让我们别睡,趁乱冲出来会合。到时先换突厥衣袍,遇上自己人及时喊,及时脱袍,免得枉死。”

“行。”魏征表面沉稳,其实心里也在疯狂搓手。这不能怪他,他前几十年都是个落魄书生,都混到当道士去骗吃骗喝了,这种大事也没经验啊。

这时候叫他们睡也睡不着。行李不能提前打包,都不要了,只把电台收起来,马是每天都精心喂养,也休息得很好,就等着逃命了。

入夜,一行人悄悄聚在一个帐中,目光炯炯等待着外间的动静。

长孙无忌将手藏在袍袖里抠手指,从食指抠到尾指,又从尾指抠到食指,心里却在想若是能把始毕可汗干掉,应该帮助义成公主扶持哪个做新可汗才好呢?原本大隋选中与始毕可汗分庭抗礼的叱吉设行不行?那个人太怂了,扶他上位对中原不构成威胁,但恐怕收服不了突厥部众。

而且他已经娶了宗女,义成公主不能再嫁他为可贺敦,怕是也不愿意。

但要是始毕可汗的兄弟的话,对扰乱突厥也没有好处。

他想,要是问父亲,不知道父亲会有什么建议。

他的思维已经发散到造反建立新朝之后怎么用羊毛生意反制义成公主的势力,就听见外面有了动静。

“来了!”

突厥装扮已经穿戴好了,长孙无忌先出去观察了一下,果然不是他们紧张过度,更远的地方一片人喊马嘶,突厥人纷纷从帐中出来拿武器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