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1章 李左贤王 姚贾说李牧(2 / 2)

“他认真的吗!他真的是认真的吗!”

“我就是不知道父亲是不是认真的!”李敢叫了起来,“我到现在没敢给孩子定名呢!”

李广当时真就是很开心地说起早逝的长子的名字由来,然后哈哈笑着说李敢可以给孩子起名叫李左贤王。

要是纯然开玩笑,李敢也就陪着父亲开心一下就过去了。但问题是,他觉得父亲好像又有点认真。身为老父唯一一在世的儿子,李敢是不想违逆父亲的,又怕一问父亲真是当真的,儿子从此真得叫这个名字,不敢问。所以就僵住了,一直没给孩子定下名字。

而且最最最可怕的是,父亲说这话之前还说了一句,说要是你生的时候我立下这功劳,就给你这样起名了。

说的时候父亲看着他,他居然觉得眼中都是遗憾,顿时就打了个寒颤。不是吧,父亲该不会想给他改名吧?

所以哪里还敢问,别孩子的名没事,他得改名。

霍去病笑够了,正经地道:“这实在不像是能用的名,不如去一个字,叫李贤王吧。”

李世民立刻表示了赞同。

他有一阵奇妙的感觉,仿佛历史在努力恢复原轨。李敢的儿子原本应该是叫李禹的,禹不就是圣君贤王吗?

就叫这个吧,他跟刘彻说,刘彻也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的。

只有李敢喃喃地道:“那为什么不叫李左贤呢,我觉得李左贤更像个正常人名。”

可惜,所有人里,他这个当父亲的最没有话语权。

-------------------------------------

嬴政也听刘彻和李世民轮流说了元狩二年的热闹与喜庆。其实他这边也有喜事,只是他懒得说。

今年他已过而立,三十一了。去年李世民去刘彻那里丰富他的军事经验时,嬴政确实只是想了一下李信的事,主要李世民那一家号称是李信的后代,真假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这么宣称的,难免会让他联想一下。

但吞下韩国之后,今年的目标是赵国。嬴政想到李牧,一度真的有找李世民滴滴代打的冲动。

李牧很善于用兵,极善于机动,甚至能一个人抽身两线作战。要不是赵国的国力实在是不行了,他之前对秦军的胜利只能击溃,不能让秦国遭到太大的损失,那嬴政的统一之路恐怕会很麻烦。要是有李世民带一路军队与王翦分别攻打赵国,李牧恐怕就顾不过来了。

不过这个念头同样也只是闪了一下,嬴政觉得自己可丢不起那个脸,竟然还要叫李世民来代打。刘彻那里又不是真的代打,只是让李世民跟着同行而已,不作主将的。

再说了,他又不是没有炮。

秦汉的火炮是一起研发的,刘彻那里造出来并用上了,嬴政这里自然也有了。

所以秦王政十八年,秦国三路攻赵,李牧虽然在野战中仍然多次击退秦军,但王翦用火炮开路,几乎没怎么费力的轰开了邯郸的城门,让李牧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韩王的使者随秦军一起进了邯郸城,带来韩王安的亲笔信,说服赵王迁与他一起臣服于新的天子,效仿祖先的行为,重新打下一片疆土,再安社稷。

如果赵迁还是安然坐在邯郸城中的赵王,他会对这封信嗤之以鼻,但现在已经沦为阶下囚,这封信就成了救命的稻草。

他在王翦的要求下,给仍然拒绝投降,据城而守的李牧写去了信。

秦军还没有用火炮攻城,这也是嬴政的要求。

嬴政没那么多愁善感,并不在意李牧的一条命,他是考虑到自己将来的策略,既然要驱六国之士为他攻打西域,又要让六国诸侯把不愿意仕秦的六国之人带到身毒去安身,那就得保留六国的战力才行。

放眼如今的六国,已亡的韩国早就废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齐国自从五国伐齐又复国后就成了条咸鱼,武事也废了,目前同样是没什么名将。

燕国一样……

魏国也……

楚国还算有个项燕,他的孙子项羽军事是厉害,但现在的年纪肯定不行。放眼望去,秦国之外,能够作为六国联军统帅的,也就李牧最合适了。

不说别的,多次击败秦军的实绩就是威望的来源。虽然这是踩着秦国拿到的名声,但嬴政承认。至于项燕,嬴政觉得自己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了,所以就算他活下来,也不会有李牧这种让六国将领服气的声望。

有李牧率领的六国联军,才能在秦军的监督下攻略西域,进而转战身毒。换别人,嬴政不太看好。

因此,他给李牧一个机会,一个归降的机会。

李牧在城中却已经抱了必死之心,他对火炮还没有太好的办法。秦军一直没开炮,他也猜到是想让自己归降,但他没想到,先收到的是赵王的信。

送信进城的秦使是姚贾,他见李牧垂眼看信,并未出言打搅,只是暗暗观察,心中也有几分佩服。

围城已经四天了,邯郸已破,赵王已降,赵国已亡。但李牧并未不见颓态,仔细看去,面上都不见难以安眠的疲惫,从状态来看好似吃得下睡得着。

果然是大将之风。

又或者说,此人已经抱定了殉国之心,并不在意别事。不过不管如何,这份心态千万人中也未必有一个,姚贾为秦国出使也常冒风险,亦是胆大心静之人,但相较之下,仍是自觉不如。

不一会,李牧看完了信,擡起眼来,平静地道:“你是来替秦王说降的话,就不必开口了。”

他讲不必说就不说了么,显然不行,姚贾只当耳边风,微笑道:“武安君当真不愿意再为赵王而战了吗?”

李牧嗤笑:“秦王之言怎可相信,赵人与秦人有深仇,大王竟然还敢信秦人安抚之语,恐怕也是离死不远了。”

确实,秦国的信用在赵国这里基本上是破产的。谁让另一个秦国的武安君受降之后,一口气坑杀了几十万赵人呢。这个信用确实很难叫赵人接受秦王的承诺了。

姚贾也预料到难度,并不意外,至于秦王所说的什么身毒,他也不太了解,但是作为外交使节,纵横之术往大了说是如合纵连横以及推恩令那样的国策阳谋,往小了说就是口舌争锋。前者是另一回事,后者的要点就在于自己不信的话也要气势十足当作真的来讲。

就算让对方去死,也是真心诚意的告诉对方:我是为你好才让你去死的啊,你怎么不信我的主动去死呢,真是太可惜了。

姚贾现在就是这样,他早就揣摩过李牧的心意,并没有说秦王惜才,而是摇头道:“武安君以为,秦军围而不攻,是秦王爱惜你的才华吗?是秦国需要武安君这样的名将吗?”

果然,这个问题问出,就见李牧一滞,方才的气场稍稍被破坏了一点。

李牧并不是盲目自恋的人,他固然自信用兵的能力,并不认为自己不如王翦。王翦那样大军团推进的组织能力,他有;王翦很少运用的穿插迂回机动作战,他擅长。从心底里讲,他觉得自己比王翦强,并且不吝于这样向别人表明。

但是,他也很清楚,秦国现在不缺名将。就秦国现在的国力与体系,已经足够了,根本犯不着费力招降他。如果赵国未灭还有说法,但赵国已经亡国,剩下诸国之中,大概就楚国稍有麻烦,李牧也觉得有王翦就够了。

秦王招降他图什么,图随时担心他反叛吗?

姚贾见他不语,趁胜追击:“大王招降武安君,不是为了秦国,而是为了保全赵国的战力!”

李牧忍不住了,这是什么笑话?

姚贾不怕他嘲讽,只怕他跟开始一样,死志已定,毫无破绽,对什么都不动容。

这句话出口之后,他也笑道:“武安君是不信么?那为何不再看一看赵王送来的书信呢?我王有统一天下之志,然六国之人不能尽诛,大王也不愿行如此残暴之事。既然如此,六王将忠志之士带走,效周天子诸侯,为天子守护边疆,另立社稷,如此于秦国亦有好处。然而我王言道,六国之中,除武安君外均无统领联军之能,因此才有保全之心。两便之事,武安君又是觉得哪里不可信呢?”

李牧不相信秦王好心,但秦王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这倒是可信得多。

他不由将赵王的信又看了一遍,但仍是怀疑的居多。

这时姚贾才从袖中取出地图,让人奉于李牧案前。这是包括了西域、东南亚和身毒的地图。姚贾缓缓道:“商周之际,世人只知中原天下。如今已过去八百年了,天下的范围,也应该扩大了。”

李牧视线从地图上一处处移过,说真的,看起来很真。他缓缓吐出一口气,没再说什么,请姚贾先回去休息。

一时之间,李牧很难认可世仇秦国成为新的天子。但是他也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一片新天地,披荆斩棘而于蛮夷中建立国度,这是一件让现在的六国国君想起来就不由得戴上痛苦面具的事情,但是对李牧这样的人来说,这简直太热血了好吗?

重要的是,这对他这样的武人来说,也是成为新的封君的机会。跟现在这样权力越来越小的封君不同。如果真的远赴遥远他乡建立封国,国君必然要像当年的诸侯一样,给封君更大的权力。

李牧并没有叛赵自立的野心,但他有为家族争取封国,在“王”之下争取一个封国为诸侯的向往。

现在唯一让他犹豫的,还是秦人的信用。

看着跟真的似的,可要是假的呢?

那可是骗降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的秦国,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画个假地图骗人的事看着荒谬,但实际上一点也不难啊,秦人做得出来。

但姚贾的劝说到底占了上风,纠结了两天之后,李牧终于奉赵王令,开城门,让秦军入城。他却是没有松口归降于秦,嬴政没计较这个。只要他能把六国一心造反的人带走,再给他把身毒占了,名份的事他不计较。